[发明专利]一种耐拉伸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47978.2 | 申请日: | 201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 发明(设计)人: | 谢京燕;何明阳;刘振宇;钱俊峰;崔爱军;梁胜彪;陈群;王伟哲;陈雄华;刘国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64/34 | 分类号: | C08G64/34;C08G64/02;A45C11/20;A47G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康志梅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拉伸 聚碳酸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拉伸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脂肪族环氧烷烃、环状环氧烷烃和二氧化碳进行共聚反应,其中所述环状环氧烷烃和脂肪族环氧烷烃的摩尔比为1:(0.1‑0.4)。通过改变共聚反应条件,制备具有不同聚酯聚醚含量的聚碳酸酯,从而制备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的聚碳酸酯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拉伸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CO2)作为一种常见的石化工业副产物,资源丰富、价廉易得、稳定安全,是一种理想的化工C1合成原料,且CO2的过量排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有效利用CO2从而减少排放在如今变得尤为重要。自从1969年Inoue等人第一次使用CO2和环氧丙烷(PO)共聚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APC)以来,CO2与环氧化物的共聚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APC中柔性链段的存在使其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而羰基的存在则增强了APC的刚性,并且酯基使得APC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因此APC可以应用在化学、生物、物理等各个领域。聚乙烯碳酸酯(PEC)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体内降解,常用作医用材料,如手术缝合线、药物释放载体等。聚丙烯碳酸酯(PPC)阻隔性能较好,能阻隔空气中的气体和水分,可用作食品保鲜材料。薄膜材料等。APC的加入还可增强其它材料的韧性和强度,可被用作增韧增强剂,环氧树脂中添加PPC,显著增强了树脂的强度和韧性。丁苯橡胶(SBR)中加入PPC进行共混,显著增强了橡胶的强度。与此同时,还可使用APC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聚氨酯材料。APC的制备方法主要光气法、酯交换法、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法和CO2/环氧化物共聚法。其中,CO2/环氧化物共聚法是固定化CO2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缓解石油能源的短缺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工业化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较多的多为二元共聚产物,虽然PEC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韧性较好,但是其拉伸强度以及热稳定性能较差;而对聚环己烯碳酸酯(PCHC)的研究发现PCHC的拉伸强度虽然较高,但是韧性较差,脆性较大,难以加工成型,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为了提高材料的性能,人们采用了许多方法。具体如将聚合物基体与其它高分子材料、无机填料填充和共混来进行物理改性,开发出更多性能优异的聚碳酸酯的复合材料,但是该方法造成分散相的颗粒尺寸较大,使得其复合后的材料的相容性较差,容易发生两相分离。另一方面通过封端、交联和引入第三单体等化学改性方法,也可提高聚合物的性能,其中引入第三单体,采用三元共聚,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有效弥补二元共聚产物性能上的不足,提高聚合物的性能。
综上所述,APC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调控聚碳酸酯中聚酯聚醚的含量,制备具有耐拉伸性能的聚碳酸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拉伸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通过改变共聚反应条件,制备具有不同聚酯聚醚含量的聚碳酸酯,从而制备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的聚碳酸酯材料。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耐拉伸聚碳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使脂肪族环氧烷烃、环状环氧烷烃和二氧化碳进行共聚反应,其中所述环状环氧烷烃和脂肪族族环氧烷烃的摩尔比为1:(0.1-0.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环状环氧烷烃和脂肪族族环氧烷烃的摩尔比为1:0.1、1:0.15、1:0.2、1:0.25、1:0.3、1:0.35、1:0.4以及它们之间的任意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环状环氧烷烃和脂肪族族环氧烷烃的摩尔比为1:(0.2-0.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肪族环氧烷烃选自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环氧戊烷、环氧己烷和环氧辛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79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线性双羟基SBS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烹饪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