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压下入气举生产管柱的结构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45619.3 | 申请日: | 201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2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 发明(设计)人: | 柯文奇;刘乔平;牛骏;朱党辉;李牧;张丽媛;彭盼;徐智勇;王鹏;胡治海;徐凯;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34/06;E21B17/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德创至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5 | 代理人: | 陈先权 |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下 入气举 生产 管柱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压下入气举生产管柱的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气举阀中设置有可溶性堵塞装置,还包括以下步骤,S1、安装井口作业机及防喷装置;S2、在带压作业条件下下入气举完井管柱;S3、在井筒中注入溶解液;S4、环空注气,气举排出溶解液;S5、停止环空注气,由井口向油管内打压,且油管底层与产层联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实现带压作业下入带气举阀气举管柱,有效避免常规气举管柱无法实现带压下入该带压作业下入气举完井工艺管柱及方法,实现了可操作性强,大幅度降低了作业成本,且达到了保护油层,利用气举工艺排除井筒中更深处的水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井完井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压下入气举生产管柱的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气井生产中后期,难以自喷携液,需开展泡排、气举、柱塞气举、电潜泵排水等排水采气工艺排出井底积液,恢复气井产量。
在气井中下入带气举阀气举工艺管柱是常规排水采气管柱工艺措施之一。而常用带气举阀气举工艺管柱主要是在油管柱上设置一个到多个连接有气举阀的气举工作筒。由于气举阀的工作原理是将利用气体压力作用下压缩风包,连通油套环空,实现注气通过气举阀气举。气举工作筒和气举阀的位置关系可以将气举工艺管柱分为不可投捞的外置气举阀工艺管柱或可投捞内置气举阀工艺。根据不同的气举工艺管柱,和气井带压作业相结合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气井生产中后期,井底压力低,采用压井作业易造成污染。带压作业下入管柱成为气井管柱下入工艺首选。带压作业下入完井管柱时,油管底端采用堵塞器封堵,实现井筒内天然气无法通过油管内流向地面,引起安全事故。而现有的气举工艺管柱下入时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
1)在气井中下入不可投捞的外置气举阀工艺管柱时,会存在下入过程中外置气举阀开启,连通油套环空,井筒中天然气进入油管,沿油管流向地面,引起安全事故。
2)在气井中下入可投捞的内置气举阀工艺管柱时,可以在管柱下入初期在工作筒中内置盲阀,在管柱下入后采用钢丝投捞作业,更换盲阀为气举阀。受井斜角的影响,在井斜大于35°井筒内难以实现。因此可投捞的内置气举阀工艺管柱仍难以满足大斜度井或水平井中生产要求。另外采用投捞作业更换盲阀为气举阀过程中作业难度大、费用高、安全风险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压下入气举生产管柱的结构及方法,其实现带压下入气举管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带压下入气举生产管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井口作业机及防喷装置;
S2、在带压作业条件下,在井筒中下入气举管柱,且气举管柱与井筒之间具有环空;
S3、向井筒中注入溶解液,等待10-30分钟;
S4、向环空注气,气举排出溶解液;
S5、停止环空注气,由井口向油管内打压,且油管底端与产层联通。
进一步地,步骤S3中所述的溶解液为高矿化水或低浓度酸液。
一种可带压下入的气举管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井口设置的带井口防喷器的带压作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井内的油管、套管,其中所述油管设置于套管内,所述油管上串接有多个气举工具,在油管的下端依次连接有定压接头、筛管,其中所述气举工具包括气举工作筒及设置在气举工作筒上的气举阀,所述气举阀的阀腔内设置有可溶性堵塞装置,所述可溶性堵塞装置与所述气举阀的阀腔过盈配合,使得所述阀腔处于密闭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气举工作筒具有偏心安装筒,所述气举阀则安装在偏心安装筒上,所述偏心安装筒及安装阀上具有连通环空的气体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56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垂式自适应锚固系统
- 下一篇:一种空压机余热高效回收系统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