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4G模块的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自校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44304.7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8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毛善友;熊前柱;胡浩亮;黄俊昌;万鹏;聂琪;李小飞;曾非同;潘瑞;徐子立;杨春燕;雷民;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H04L9/32;H04L9/40;H04W12/106;H04W56/00;G01R35/02;G01S19/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模块 电子 互感器 时钟 误差 校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4G模块的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自校准系统及方法,包括:利用北斗同步模块发送起始同步脉冲至被测互感器模块和标准互感器模块;被测互感器模块获取第一时钟报文数据;标准互感器模块获取第二时钟报文数据;通信模块将所述第一时钟报文数据和第二报文数据发送至时钟误差校准模块;时钟误差校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钟报文数据和第二报文数据计算所述被测互感器的时钟误差,并将所述时钟误差发送至被测互感器模块进行自校准。本发明的误差自校准方法无须人工送检,让设备检测校准工作变得轻松,降低了电子式互感器校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同时也解决了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远距离量值溯源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式互感器校准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4G模块的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自校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化计量系统建设的推进,对二次设备技术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获取高精度的设备采样数据,电子式互感器的校准检测尤为重要,时钟误差是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测量精度的重要参数,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11015-2013模拟量输入式合并单元检测规范》指出合并单元(merging unit)工作情况下对时误差具体指标要求,但对于合并单元,国内还未建立时钟误差远程溯源体系,在变电站中电子互感器和合并单元一般采用定期送检方式进行时钟误差校准,时钟误差溯源问题是困扰电子式互感器远程校准领域的一大难题。
在日常检测校准业务中,需要定期对电子式互感器进行校准,针对这种情况,目前都是需要专业人士拆解设备后送检,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拆解安装设备的工作量繁重,同时存在设备损坏的风险;2、人工送检周期太长,可能有误差的电子式互感器不能及时被发现,导致造成经济损失;3、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4G模块的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自校准系统及方法,以解决如何远程对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进行校准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4G模块的电子式互感器时钟误差自校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北斗同步模块,分别与被测互感器模块和标准互感器模块相连接,用于发送起始同步脉冲至被测互感器模块和标准互感器模块,确保被测互感器和标准互感器的采样时间同步;
被测互感器模块,与通信模块相连接,包括:被测互感器和第一上位机分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上位机分析单元对被测互感器检测的第一电压和电流报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第一时钟报文数据;
标准互感器模块,与通信模块相连接,包括:标准互感器和第二上位机分析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上位机分析单元用于对标准互感器检测的第二电压和电流报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第二时钟报文数据;
通信模块,与时钟误差校准模块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时钟报文数据和第二报文数据发送至时钟误差校准模块;
时钟误差校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钟报文数据和第二报文数据计算所述被测互感器的时钟误差,并将所述时钟误差发送至被测互感器模块进行自校准。
优选地,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对测试参数进行设置,所述测试参数包括:测试设定值、测试时长、测试频率、北斗同步模块和通信模块的设置参数。
优选地,其中所述通信模块包括:位于被测互感器模块侧的4G通信模块和位于标准互感器模块侧的4G通信模块,每个4G通信模块均为为独立硬件装置,包括:外壳、模式选择电路、SIM接口电路、通讯功能电路和服务器端转发程序,用于将数据通过云端发送至远端;以及在4G网络通信异常的情况下,将校准数据保存在本地,并在下次4G通信数据正常后,重新连接发送。
优选地,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43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