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罐油泥干化前的除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40547.3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9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邓宝永;闫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10G1/04;C02F103/10;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罐油泥 调质 极性混合溶剂 混合液 干化 烃类溶剂 混合物 醇类 醛类 固液分离 去离子水 上层油相 水分离 体积比 除油 结块 油泥 粘壁 调配 回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清罐油泥干化前的除油方法,采用C4~C5的醇类或C4醛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与烃类溶剂按照体积比为2~4∶1调配成极性混合溶剂;将清罐油泥与所述极性混合溶剂按3~5:1比例进行混合,获得混合液;将混合液中加入1~3倍混合液的去离子水作为调质水,搅拌得到调质液;将调质液进行一次固液分离,分别得到液相和固相,所述液相为极性混合溶剂与清罐油泥中的油、水和调质水的混合物,液相经油、水分离,上层油相回收全部醇类或醛类与烃类溶剂的轻馏分循环使用。所述固相为清罐油泥中的泥相,固相油含量小于3%;满足干化要求,解决了清罐油泥干化过程中结块及粘壁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罐油泥干化前的除油方法,属于石油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油泥是指混入有原油、各种成品油、渣油等重质油的污泥。油泥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中HW08类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开采、精制石油产品制造及其它非特定行业生产经营过程。油泥主要包括:落地油泥、清罐油泥、浮渣底泥、生产事故产生的溢油污泥、石油天然气钻井泥浆等。炼化企业的油泥主要为原油在储罐中长时间积累而产生的,以清罐油泥为主。
目前清罐油泥常用的除油方法主要采用热洗处理工艺,即先将油泥加水稀释,再进行加热,同时投加一定量的破乳剂、表面活性剂反复搅拌清洗,使油从固相表面脱附或聚集分离,再通过离心作用,实现固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液相通过油水分离,实现了油资源化回收利用,水液循环回收使用。脱油、脱水后的油泥再通过其他深度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热洗处理工艺,不能除去清罐油泥中颗粒物中的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油泥的除油率为90%,仍有10%的油在泥相中,给后续干化处理造成困难。
清罐油泥另外的除油方法是溶剂萃取法,即采用轻质油品作为萃取剂,油泥经加水升温预处理,再加入轻质油品经多级萃取,再通过离心作用,实现固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液相回收萃取剂循环使用。采用萃取法处理油泥在回收溶剂时成本高,尤其是使用轻质油品易挥发对环境有污染,这是阻碍溶剂萃取技术在油泥处理中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方法不能除去清罐油泥中颗粒物中的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油泥除油率为93%,仍有7%的油在泥相中,也给后续干化处理造成困难。
清罐油泥另外的除油方法还有热碱水洗涤分离处理技术,即先将油泥加水稀释,再进行加热,同时投加一定量的Na2CO3碱液反复搅拌清洗,使油从固相表面脱附或聚集分离,再通过离心作用,实现固液分离。采用热碱水洗处理工艺,不能除去清罐油泥中颗粒物中的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油泥的除油率为95%,仍有5%的油在泥相中,也给后续干化处理造成困难。
清罐油泥采用焦化装置处理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给焦化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外委处理的风险也很大,而且费用也相当高,因此需要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清罐油泥资源化、减量化的关键是除油处理,否则后续脱水、干化等工序都将受到限制。
此外,油泥的除油方法还包括硫酸破乳法、超声波法等,这些除油方法都不能除去清罐油泥中颗粒物中的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造成处理后的油泥含油大于5%,严重影响后续干化装置的运行。
发明内容
目前油泥除油方法有多种,包括热洗处理工艺、溶剂萃取法、热碱水洗涤法、硫酸破乳法、超声波法等,这些除油方法都不能除去清罐油泥中颗粒物中的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造成处理后的油泥含油大于5%,严重影响后续干化装置运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清罐油泥干化前的除油方法,在溶剂萃取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清罐油泥干化前的除油方法,目的是为解决清罐油泥干化过程的油含量高,造成干化过程中结块及粘壁的缺陷,采用本发明的除油方法,脱除了清罐油泥颗粒物中含油及老化时间长的油,固相油含量小于3%,满足干化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405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路施工废弃泥浆回收利用工艺
- 下一篇:一种淤泥脱水固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