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7246.5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0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唐爱坤;袁雪振;单春贤;刘朝阳;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17;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刘丰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面 工作 截面 渐缩式液冷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包括上侧盖板、下侧盖板、板体、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所述上侧盖板设置在板体的上方,下侧盖板设置在板体的下方,所述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分别设置在板体的左右两侧,所述板体包括两层微通道隔板,冷却液在上下两层微通道中的流向相反,两层微通道隔板在液体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本发明的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其在使电池模组降温更加均匀地同时,更可双侧同时工作。由于一块液冷板可同时对两块电池进行冷却,电池系统所需的总的液冷板数量就大大降低,可大大减少系统空间占用和电能消耗,有利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相比于传统发动机汽车,行驶过程完全无排放,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没有噪音等优点,因而也成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动力锂离子电池组作为当前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自放电率低、充放电倍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在其使用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热,而锂离子电池在高温条件下性能衰减很快,这会影响到电池的循环寿命和使用性能,持续的热量堆积还可能会引起爆炸、起火等危险,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性,所以对动力锂电池组的热管理极其重要。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还需要将电池模组内部及模组间的温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也会对电池性能及使用寿命造成较大的损害。这就要求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电池模组内部电池的温度均匀性。
液体刚进入液冷板与电池间温差大,散热效果良好,随着液体流向液冷板出口,其温度逐步升高,这就导致其对电池的散热效果大打折扣,导致电池模组前后温差过大,导致电池循环寿命降低、容量下降、甚至起火爆炸等危险。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特别是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需要有新的冷却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目前已有的液冷板,多为单侧式,即液冷板的一侧与电池壁面接触,方形电池有4个侧面及一个底面可以进行液冷板布置对电池降温。通常在电池两个大侧壁及底面电池壁粘贴液冷板对电池进行冷却,这样一块电池就需要3块液冷板,造成冷却结构占用大量空间,同时使得系统质量变大,对汽车本身造成不利影响。如专利申请号201721898954.4(专利名称为“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渐缩型双流道液冷板”)、专利申请号201721652814.9(专利名称为“一种液冷板”)所公开的各种液冷板,其都是利用液冷板的一侧与电池接触从而对电池进行降温。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如下: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包括上侧盖板、下侧盖板、板体、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所述上侧盖板设置在板体的上方,下侧盖板设置在板体的下方,所述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分别设置在板体的左右两侧,所述板体包括上下两层微通道,冷却液在上下两层微通道中的流向相反,两层微通道隔板在液体流动方向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包括若干个微通道竖壁,微通道竖壁在水平方向上斜向设有通道隔板,通道隔板将微通道竖壁分为上下两层微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左集流管设有集流管左侧隔板,集流管左侧隔板将左集流管分隔为上下两层,左集流管的上层设有上侧微通道入口,左集流管的下层设有下侧微通道出口;所述右集流管设有集流管右侧隔板,集流管右侧隔板将右集流管分隔为上下两层,右集流管的上层设有上侧微通道出口,右集流管的下层设有下侧微通道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左集流管上层设有上侧微通道进液管,左集流管下层设有下侧微通道出液管;所述右集流管上层设有上侧微通道出液管,右集流管下层设有下侧微通道进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侧微通道进液管、下侧微通道出液管、上侧微通道出液管和下侧微通道进液管均与板体呈9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72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饲料加工用干燥装置
- 下一篇:一种灰砂砖多角度递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