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铝合金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5128.0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95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王锋华;董帅;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16 | 分类号: | C22C21/16;C22F1/057;C21D9/08;C25D3/46;C25D5/44;C23C18/31;C23C28/02;E21B17/00;B21C23/00;B21C23/08;B05D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溶 耐酸 铝合金 油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铝合金,该油管包括油管管材和管材内壁的耐酸涂层,油管管材的材质为铝合金,铝合金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Cu:3.8~4.9%,Mn:0.3~0.9%,Mg:1.2~1.8%,Ni:0.4~0.6%,Fe:0.05~0.1%,其余为Al和杂质。管材制备方法包括以上述成分进行熔炼和精炼获得铸锭;然后将铸锭加热进行均匀化处理;将均匀化处理后的铸锭挤压成管材;对挤压后的管材进行固溶处理;最后对固溶处理后的管材内壁进行耐酸涂层处理。该油管管材在地层水中可以溶解,完全可以避免生产过后的打捞油管任务,而且管材内壁耐酸,避免出现管壁腐蚀断脱的问题,可以作为输送酸液的管道,同时强度满足油井地层及作业中的强度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管管材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铝合金。
背景技术
塔河油田是西北油局发现的整装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非均质性强、埋藏深(5400-5900m)、地层压力大(58~61.7MPa)、矿化度高(地层水中含Cl-、HCO3-、CO32-、OH-、SO42-、Br-、I-、K+、Na+、Mg2+、Ca2+)、温度高(120℃-160℃)的特点。油井除少数钻遇溶洞和裂缝带而形成自然产能外,绝大多数井都要经过酸压改造,将井眼与溶洞-裂缝带沟通才能获得产能。
目前,传输酸液使用的管道为传统油气资源生产管柱,普遍使用的耐蚀合金油管如镍基合金油管、铁镍基合金油管、双相不锈钢油管、马氏体不锈钢油管等,目前主要向酸液中添加HSJ-1缓蚀剂和与缓蚀剂协同作用的ZJ-1缓蚀助剂,来保护油管不受酸液腐蚀。但因裸眼封隔器解封失败、管柱腐蚀断脱、井壁坍塌等原因,导致一个生产周期完成后油管不能提出,造成后期侧钻处理困难,延缓生产井投产时间并产生大量修井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及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铝合金,该油管管材在地层水中可以溶解,能在后期生产阶段快速自行溶解,完全可以避免生产过后的打捞油管任务,而且管材内壁耐酸,满足酸压工艺中传输酸液要求,可以作为输送酸液的管道。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包括可溶管材和管材内壁的涂层,所述涂层为耐酸涂层,所述油管管体的材质包括:以重量百分比计,Cu:3.8~4.9%,Mn:0.3~0.9%,Mg:1.2~1.8%,Ni:0.4~0.6%,Fe:0.05~0.1%,其余为Al和杂质。
优选地,所述杂质中Si的含量不大于铝合金总重量的0.1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可溶耐酸铝合金油管用铝合金管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以重量百分比计,将Cu:3.8~4.9%,Mn:0.3~0.9%,Mg:1.2~1.8%,Ni:0.4~0.6%,Fe:0.05~0.1%,其余为Al和杂质,进行熔炼和精炼,获得铸锭;
S2:将铸锭加热进行均匀化处理;
S3:将均匀化处理后的铸锭在温度为420~450℃,挤压速率为3~5mm/s、挤压比为5~25的范围内挤压成管材;
S4:对挤压后的管材进行固溶处理;
S5:对固溶处理后的管材内壁进行耐酸涂层处理。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的均匀化处理具体为将铸锭加热到430~450℃,然后保温6~8h。
优选地,所述步骤S4中的固溶处理为在300~400℃下进行处理,固溶处理保温时间为3~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51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