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式微生物处理稀土氨氮废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4140.X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2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兹;郑梅清;黄洁;吴钦缘;陈必链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0;C02F3/34;C02F103/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35211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文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剂添加系统 混合装置 平板卡车 通气 废水处理池 添加系统 车载式 菌液 尾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 监测控制系统 微生物处理 氨氮废水 处理系统 地点分散 尾水处理 温控系统 稀土工业 处理池 近距离 平板式 输气管 输送管 输液管 稀土 车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车载式微生物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装置。所述的车载式处理系统,由平板卡车、废水处理池、通气混合装置、菌液添加系统、温控系统、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和监测控制系统构成,废水处理池、通气混合装置、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依序分布在平板卡车的平板式车厢上,通气混合装置、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菌液添加系统分别通过对应的输气管、输液管、输送管与处理池相连。本发明采用大型或中型平板卡车,可根据尾水处理的地点分散的特点,近距离处理尾水。经处理的尾水,优于国家《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吨处理成本极低,效益极其显著,更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车载式微生物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南方离子型稀土是我国宝贵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目前主要采用原地浸矿开采工艺,用硫酸铵为浸矿剂,当矿山开采后存留大量含高浓度氨氮尾水,以及由外渗或雨水带出的废水(以下统称为氨氮废水),这些氨氮废水长达十几年都会影响当地的地表水质,因而需要高效、安全且经济可行的配套氨氮净化处理技术。当前国内外处理氨氮废水工艺主要有蒸氨法、折点氯法、化学沉淀法、反渗透膜法和生物脱氨法等,其中生物脱氨法成本相对低廉,但因现有菌株对碳源的需求量高,稀土尾水中又几乎不含碳源,需要大量补入糖质碳源,成本非常昂贵而无法在产业中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由于主要采用“原地”浸矿开采工艺,存留和排出的氨氮尾水分散,将分散的氨氮尾水集中处理工程量更大,投入资金多,成本高。因此,氨氮污染造成环境问题成为现今限制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全行业关键性难题。本发明将通过分离和选育光合自养型微生物,以空气中的CO2为碳源,以太阳光为能源,大量吸收氨氮并合成有机碳源和菌体供后续的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生长及脱氨氮,无需任何补糖工艺,最终将稀土采矿污水中的氨氮净化至国家《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1-2011)要求的15mg/L以下,实现无需外加糖质碳源,使氨氮处理成本根本性降低,为稀土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脱氨氮反应机理及参与的微生物类群如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长期运行,移动方便,且能够重复使用,有效发挥净水作用的一种车载式微生物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车载式微生物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装置,由平板卡车、废水处理池、通气混合装置、菌液添加系统、温控系统、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和监测控制系统构成,废水处理池、通气混合装置的鼓风机和菌液系统中的菌液罐、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中pH调节药剂储存罐依序分布在平板卡车的平板式车厢上。通气混合装置、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菌液添加系统分别通过对应的输气管、输液管、输送管与处理池相连。
所述的废水处理池分别由兼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串联构成由兼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串联构成;兼氧池和厌氧池之间、厌氧池和好氧池之间通过上溢水管以及兼氧池-厌氧池抽水泵、厌氧池-好氧池抽水泵连接。
所述的通气混合装置,由鼓风机、输气管和曝气盘或输气孔构成,曝气盘分布于兼氧池、厌氧池,通过曝气有利于搅动水体,输气孔设置于好氧池的底部,有利于溶氧。输气管通过自动控制分流阀分别与兼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的底部的曝气盘和输气孔连接。
所述的菌液添加系统由菌液罐、菌液输液泵、流量计、输液管构成,输液管中设置有自动控制分流阀,与菌液罐相连的输液管通过自动控制分流阀分别开口于兼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内。
所述的pH调节药剂添加系统由pH调节药剂储存罐、输送泵、输送管和流量计构成,输送管中设置有自动控制分流阀,与储存罐相连的输送管通过自动控制分流阀分别开口于兼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41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