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相变控温的X射线球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31590.3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0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东;刘静;王倩;高建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35/10 | 分类号: | H01J3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钱云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相变 射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相变控温的X射线球管,包括阴极灯丝、球管和阳极金属靶,还包括金属相变模块和次级散热器,所述金属相变模块与所述阳极金属靶接触且位于所述球管的内部,所述次级散热器与所述金属相变模块接触且位于所述球管的外部,所述金属相变模块吸收所述阳极金属靶的热量,再通过所述次级散热器散热。本发明提供的X射线球管利用金属相变材料良好的导热性和较大的固液相变潜热,实现大功率高热流密度阳极金属靶的散热,在工作中将阳极金属靶的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有利于提高X射线球管的工作寿命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X射线球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金属相变控温的X射线球管。
背景技术
X射线球管是利用高速电子撞击金属靶面产生X射线的真空电子器件。在结构探伤、晶体结构表征、医学诊断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X射线对肌肉、骨骼等不同组织的穿透能力不同,可以进行身体透视检查和疾病诊断;此外,由于X射线对细胞有破坏作用,可以治疗癌症;工业上,常使用X射线检查金属铸件的内部情况,保证产品的品质。
X射线球管的要求是焦点小、强度大,以形成较大的功率密度,当高能电子轰击阳极靶材,电子动能1%转化为X射线,99%转化为热量。因此,X射线球管工作时温度很高,需要对阳极靶材进行冷却。随着大功率高性能X射线球管不断发展,散热问题也更加严峻,甚至已经成为制约X射线球管发展的主要障碍。
避免阳极过热的方法是对阳极或管子采取不同方式的散热冷却,以降低焦斑处的温度。目前,主要的散热方式包括辐射散热、风冷散热、水冷散热和旋转阳极靶散热。辐射散热是一种被动散热方式,通过高温X射线管自发向空气辐射散热,温度越高,散热能力越强,随着X射线管功率增加,其自身温度会更高,从而给球管带来损坏的风险;风冷散热是在X射线管外面进行强制对流风冷散热,尽管这种方法优于辐射散热,但是其散热功率依然有限,只能用于小功率球管散热;水冷散热是利用水循环流动及时带走整个X射线管或局部阳极靶的热量,水冷散热的散热能力强,可用于较大功率球管散热,但是由于高能电子长时间轰击阳极很小的区域,依然存在阳极靶损坏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散热功率和增加阳极靶的寿命,人们提出了旋转阳极X射线管,利用高速旋转的阳极靶将热源区域由固定阳极时的线区域扩展到整个阳极靶面区域,从而大大减小发热功率密度,改善其发热情况。然而,旋转阳极X射线管需要旋转轴承支撑,考虑到轴承存在间隙,热量很难传导出去,轴承承受很高的温度。因此,旋转阳极散热相当于把散热难度从阳极靶转移到了轴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散热。此外,旋转阳极X射线管存在发生机械故障的风险。因此,为了应对高性能X射线球管的散热挑战,急需一种新的散热方式能够快速吸收阳极靶的热量,并及时将热量带出X射线管。
液态金属作为高导热的热管理材料,近年来逐渐被用于X射线管散热。在现有的专利报道中,有的提出使用液态金属代替冷却水,进行对流冷却在旋转阳极X射线管的轴承内流动带走热量;有的使用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作为液态金属轴承润滑剂,将热量及时导出轴承;也有人提出使用液态金属循环流动进行热扩展,降低阳极靶温度。然而,这些方法在灵活性和成本上仍显不足。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更加简便高效的X射线球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相变控温的X射线球管。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相变控温的X射线球管,包括阴极灯丝、球管和阳极金属靶,还包括金属相变模块和次级散热器,所述金属相变模块与所述阳极金属靶接触且位于所述球管的内部,所述次级散热器与所述金属相变模块接触且位于所述球管的外部,所述金属相变模块吸收所述阳极金属靶的热量,再通过所述次级散热器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相变模块包括壳体和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金属相变材料。所述金属相变材料在所述金属相变模块吸收热量后由固态变成液态,再在所述次级散热器散热后由液态变成固态。所述壳体的材质为金属或陶瓷材质。
进一步地,当所述壳体的材质与所述阳极金属靶的材质不同时,为了减小界面接触热阻,所述阳极金属靶与所述壳体直接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15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