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0801.1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17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徐会青;张信伟;李杰;刘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80 | 分类号: | B01J29/80;C07C29/74;C07C29/76;C07C29/90;C07C3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制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最终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稀土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0.1~10 wt%;Silicate‑2和HZSM‑11的总含量为0.1~10%;第VIII族贵金属的含量为0.01~10%;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先制备含铂络合物的有机模板剂,再制备含La、Silicate‑2、HZSM‑11的二氧化硅,最后在含La、Silicate‑2、HZSM‑11的二氧化硅上引入含铂络合物的有机模板剂,经过干燥、焙烧后制得精制催化剂。该催化剂集裂解‑吸附‑加氢三种功能于一体,用于叔丁醇精制反应能够有效去除有机过氧化物、有机酸酯等杂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叔丁醇(TBA)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纯度叔丁醇(TBA)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环氧丙烷是除了聚丙烯和丙烯腈以外的第三大丙烯衍生物,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聚醚多元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碳酸丙烯酯和丙二醇的生产,是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食品、烟草、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
目前环氧丙烷生产技术主要有:氯醇法、共氧化法、直接氧化法。氯醇法工艺的环保缺陷导致该路线已逐渐退出市场。新建项目主要考虑共氧化法及直接氧化法。共氧化法包括:乙苯共氧化法(PO/SM),异丁烷共氧化法(PO/TBA、PO/MTBE),异丙苯氧化法(CHP)。PO/MTBE联合装置包括:异丁烷氧化、丙烯环氧化、产物分离提纯、TBA精制、MTBE合成等单元过程。其中,环氧化反应后的TBA物料中含有有机酸酯、过氧化物等杂质,会对后续的MTBE合成造成不利影响。因此,TBA进入MTBE合成单元之前,要通过精制除去杂质。
来自于PO/MTBE联合装置的TBA原料中含有多种杂质,其中有机酸酯杂质包括:甲酸叔丁酯(TBF)、甲酸异丁酯(IBF),有机过氧化物杂质包括: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这四种杂质对下游工艺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进入下游工艺之前,必须要进行处理,脱除杂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TBA精制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催化剂集裂解-吸附-加氢三种功能于一体,对TBA原料中的有机过氧化物(TBHP、DTBP)、有机酸酯(TBF、IBF)等杂质具有优异的脱除能力,杂质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特别是对大分子的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脱除能力达到99.9%以上。
一种叔丁醇精制催化剂,以最终催化剂的重量为基准,以稀土金属氧化物计,优选以La2O3计,稀土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0.1~10 wt%,优选为0.1~5 wt%;Silicate-2和HZSM-11的总含量为0.1~10%,优选为0.1~2%;其中,Silicate-2和HZSM-11重量比为1:(0.01~10),优选为1:(0.01~5);第VIII族贵金属的含量为0.01~10%,优选为0.05~1%;所述第VIII族贵金属优选为Pt、Pd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为Pt;余量为二氧化硅。
一种叔丁醇精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先制备含铂络合物的有机模板剂,再制备含La、Silicate-2、HZSM-11的二氧化硅,最后在含La、Silicate-2、HZSM-11的二氧化硅上引入含铂络合物的有机模板剂,经过干燥、焙烧后制得叔丁醇精制催化剂。
一种叔丁醇精制催化剂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第VIII族贵金属(优选Pt)的络合物加入到有机模板剂中制备含第VIII族贵金属络合物的有机模板剂;
(2)将稀土金属(优选La)前驱体、Silicate-2、HZSM-11和二氧化硅分散在醇(优选乙醇)溶液中,再加入碱性溶液(优选氨水)、改性剂和水,搅拌30-50小时(优选常温搅拌),经干燥后得到含稀土金属(优选La)、Silicate-2、HZSM-11的二氧化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0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