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移动设备的电子证件个性化信息嵌入和认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30214.2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82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钱彬;黄金;王军华;方万胜;金涛;沈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6T1/00 | 分类号: | G06T1/00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屠志力 | 
| 地址: | 2141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移动 设备 电子 证件 个性化 信息 嵌入 认证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电子证件个性化信息嵌入和认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编码电子证件图像和个性化水印图像;步骤S20,水印嵌入并生成带有个性化水印的电子证件图像,下发至用户的移动设备;步骤S30,获取用户移动设备上待检测的电子证件图像并进行解码,重新生成个性化水印图像,并进行辨识认证。本发明在不改变电子证件图像整体视觉辨识度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嵌入个性化水印信息,并通过移动设备完成水印提取和认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数字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电子证件个性化信息嵌入和认证方法。
背景技术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各种数字化信息应用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来出现的电子证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电子证件就是以电子身份证、电子驾照、电子社保卡等概念为代表的,储存于移动设备上的电子身份证件。电子证件便于携带,但其背后的价值不仅于此。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电子驾照”或“电子社保卡”,等于为每个人的线上、线下生活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不仅能在互联网世界中证明身份,更成为连接政府在现实世界与互联网上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无论是相关政府还是各个企业单位,都积极的将电子证件作为战略部署和开展重点研究的目标。
尽管数字证件能够取得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渠道对数字信息进行盗用和修改,使得一些个性化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法定认证员不能准确的鉴定用户的真实身份。另一方面,由于移动设备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移动设备联网的稳定性,因此亟需一种简单实用的用于移动设备离线验证的电子证件认证方法。
现有的基于数字信息的防伪方法主要基于数字水印技术。以数字图像为例,数字水印是将具有标识的信息通过特定的算法嵌入到图像载体中,而不影响原本图像信息的表达和使用。按照水印是否可见来分,可以将数字水印分为可见水印嵌入和盲水印嵌入两种。可见水印将数字水印按照某种算法直接叠加到图像空间域上,这种方式最为简单,很多网站为保护图片的私有权益采用了该方法,但是对于重要的数字证件来说这种方式因其对用户完全可见的特性最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破解和篡改。盲水印方法先将图像做某种变换,然后把水印嵌入到图像的变换域中,这种方式相对来说要比直接嵌入水印的方法更加鲁棒和安全。众多盲水印算法在解水印的过程中需要原始图像作为基准来提取水印,但是对于移动设备上的电子证件来说,在离线环境下无法有效获取证件的原始图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在离线环境下验证电子证件照片真伪,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子证件照片被恶意篡改的技术手段。
目前,关于数字盲水印的研究有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并且已由不少商业级的产品应用。但是这些研究和应用多用于桌面PC等场景。针对移动设备端的电子证件的水印嵌入和防伪,截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出现。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移动设备本身具有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相比过去十年取得了质的飞跃,很多带有NFC的智能手机也已相继投入市场。目前,已经具备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数字水印的研究工作和应用部署,这为开展电子证件防伪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物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电子证件个性化信息嵌入和认证方法,本发明以盲水印算法为基础,在不改变电子证件图像整体视觉辨识度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嵌入个性化水印信息,并通过移动设备完成水印提取和认证。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移动设备的电子证件个性化信息嵌入和认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编码电子证件图像和个性化水印图像;
步骤S20,水印嵌入并生成带有个性化水印的电子证件图像,下发至用户的移动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未经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02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