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29866.4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2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 发明(设计)人: | 魏新光;王铁良;姚名泽;李波;郑思宇;葛东;付诗宁;孙君;杨昕宇;李金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33/00;A01G25/16;A01G9/24 |
| 代理公司: | 34139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陈斌 |
| 地址: | 11016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诊断指标 分析处理结果 分级预警 预警灯 灌溉 指示灯 动态决策 分析处理 冠气温差 灌溉决策 人工干预 日光温室 水分状况 诊断结果 自动启动 计算机 土壤 管理 评估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水分分级预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包括:计算机:用于获取诊断指标,诊断指标包括:日光温室中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作物的萎蔫程度以及冠气温差,并对诊断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结果通过预警灯进行显示;预警灯:用于显示计算机的分析处理结果,为诊断结果提供依据,对管理人员进行提醒;灌溉指示灯:对灌溉状态进行及时的显示,本系统集水分状况评估与灌溉决策功能于一体,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决定是否人工干预,待亏水严重时,系统自动启动灌溉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分分级预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匮乏严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随着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农业用水形势日益严峻。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的农业大粮仓,也是我国设施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域。辽宁是东北设施农业的核心分布区域,截止2018年,全省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39.94×104hm2。如何对日光温室作物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以达到节水、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是日光温室作物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系统集水分状况评估、亏水预警、自动灌溉功能于一体,以期为东北地区日光温室作物精准灌溉提供决策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包括:
计算机:用于获取诊断指标,诊断指标包括:日光温室中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作物的萎蔫程度以及冠气温差,并对诊断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结果通过预警灯进行显示;
预警灯:用于显示计算机的分析处理结果,为诊断结果提供依据,对管理人员进行提醒;
灌溉指示灯:对灌溉状态进行及时的显示。
优选的,当预警灯为绿色时,表示所有诊断指标均正常,此时作物水分状况良好;
当预警灯为黄色时,表示植株可能出现轻度缺水,提醒管理人员结合生产实际决定是否人工干预,系统不进行自动灌溉;
当预警灯为红色时,表示植株处于明显地水分胁迫状态,此时灌溉指示灯变绿,系统进行自动灌溉。
优选的,系统进行自动灌溉后,灌溉一段时间后,停止灌溉,计算机再次获取诊断指标,并重新对诊断指标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分析处理结果,当预警灯变绿时,水分预警解除。
优选的,所述一段时间为15min-30min。
优选的,当预警灯为闪烁状时,表示萎蔫程度与冠气温差同时存在异常,此时植株生长状况异常,需要人工干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系统集水分状况评估与灌溉决策功能于一体,设置了预警灯和灌溉指示灯两个指示灯,指示灯会根据植株水分状况的分析作出诊断与决策,相对于传统的灌溉系统,增加了灌溉预警功能,提示管理人员植株出现轻度亏水,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决定是否人工干预,待亏水严重时,系统自动启动灌溉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基于作物水分分级预警的动态决策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农业大学,未经沈阳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98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