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USA系统下基于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29719.7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7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发堂;石贝贝;李小文;王丹;王华华;邓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L1/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 代理人: | 王海军 |
| 地址: | 40006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musa 系统 基于 压缩 感知 多用户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MUSA系统下基于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发送端用户分为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不活跃用户发送的符号设置为0,活跃用户发送的数据流调制成复数符号;然后对所有用户的符号进行扩展,并从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将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y采用验证误差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进行检测,从而确定用户的稀疏度。本发明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利用验证误差作为迭代停止条件,在迭代次数等于用户稀疏度时能够达到最小值来估计稀疏度,在稀疏度未知的情况下可对用户行为和数据的进行联合检测,相比传统的正交匹配追踪方法,本发明无需事先已知用户行为,灵活性更高,实用性更强,更适应于免调度的上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MUSA系统的上行免调度链路多用户检测技术;具体为MUSA系统下基于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址接入技术是区别不同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变革性技术。第一代移动通信至第四代移动通信采用的都是正交多址接入方案,在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中,接入系统的用户数受到限制,很难满足5G海量机器连接等应用场景,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有较大的系统上行吞吐量,接入用户数相比正交多址接入方案也有较高增益,但吞吐量、接入用户数的增益都是以接收机的复杂度换取的。MUSA(Multiple user shared access,多用户共享接入)技术作为非正交多址接入的一种,其采取免调度的策略,系统内的大量潜在用户可随机突发接入,因此用户信号具有稀疏性,可引入压缩感知理论进行稀疏信号的恢复。免调度策略虽降低了信令开销,省去了复杂的调度过程,但对接收机来说,判断用户是否活跃将是检测数据之前的一个难题。传统的MMSE-SIC接收机只能在已知用户行为的条件下,对用户数据进行检测,显然在免调度的上行系统中,传统的MMSE-SIC接收机不再适用。
多用户共享接入系统内存在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且统计数据显示,即使在繁忙时段,活跃用户数也远远小于系统中的总用户数,故用户信号具有稀疏性,可考虑运算丰富的压缩感知算法进行用户行为的检测。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算法作为贪婪算法的代表,需要已知用户信号的稀疏度,将用户信号的稀疏度作为贪婪算法的迭代次数结束算法,但用户稀疏度在实际中不好获取,特别是在上行免调度条件下。这使得该算法难以用于实际的MUSA系统,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采用验证误差的方法,通过验证误差是否达到最小值来确定迭代的次数,从而确定用户稀疏度,解决了OMP算法难以用于实际的问题,使OMP算法更加灵活,实用性更强。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考虑对正交匹配追踪算法改进,使其不依赖于用户稀疏度作为贪婪算法结束的条件,实现稀疏度未知情况下,可对用户进行活跃性和数据的联合检测,更适用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MUSA系统下基于压缩感知的多用户检测方法及装置。
一种用于MUSA系统采用验证误差的正交匹配追踪多用户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将发送端用户分为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不活跃用户发送的符号设置为0,活跃用户发送的数据流调制为复数符号;然后对所有用户的符号进行扩展,并从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将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y采用验证误差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进行检测,从而确定用户的稀疏度;
所述验证误差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初始化迭代参数i=0、残差r0=y、误差e0=y以及原子索引集合S2、从等效信道矩阵选出一个原子,即符号<>代表内积运算,argmax表示|<ak,ri>|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k值;更新迭代参数i=i+1;
S3、利用步骤S2选择出的原子,扩展第i次迭代的原子索引集合Γi=Γi-1∪u;
S4、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用户信号x第i次迭代的近似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97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