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结构化数据的地铁与地面警力联动勤务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7572.8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32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何雪岚;雷林川;陈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2 | 分类号: | G06F16/22;G06F16/245;G06F16/248;G06F16/29;G06Q1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结构 数据 地铁 地面 警力 联动 勤务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结构化数据的地铁与地面警力联动勤务管理方法,建立地铁站点与地面辖区的对应关系,按照层级关系,通过数据库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地铁、地面各自进行本单位的勤务管理,录入勤务排班的信息,实现岗位、人员、装备等勤务要素的管理;结合地铁与地面关联关系、各单位录入的勤务信息,进行勤务关联查询展示,实现双向关联对接,并结合地图、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本发明可提高公安勤务管理的效率,打破地铁与地面之间的消息壁垒,为指挥调度、应急处突提供有力的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办公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结构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地铁与地面警力联动的勤务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交通网络的扩展、延伸,为了适应地铁交通运输、客流及安防方面的特殊性,在公安行业,需要针对地铁警力部署、分布进行管理。在目前的勤务应用中,通常将地铁地面分开管理,在平面上,地下警力会与地面警力重叠,造成警力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基于地铁与地面警力联动关系的勤务管理方法,提高勤务管理的效率,快速掌握地铁地面的实时动态,解决地铁地面勤务数据隔离的问题,为指挥调度、应急突出提供数据支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结构化数据库的地铁与地面警力联动勤务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1)建立地铁与地面关联关系:根据地铁线路与地面对应的派出所、分局的平面映射关系,将地铁线路通过站点拆分,建立站点与地面辖区的对应关系,按照层级关系,分线路-站点-出口三个层级进行关联管理,通过数据库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2)勤务报备管理:地铁、地面各自进行本单位的勤务管理,录入勤务排班的信息,实现岗位、人员、装备等勤务要素的管理;
(3)勤务关联查询展示:结合地铁与地面关联关系、各单位录入的勤务信息,进行勤务关联查询展示,可通过地铁查询地面的警力部署情况,结合地铁线路、站点、出口进行查询展示;同时,也可通过地面辖区单位查询地铁警力部署情况,实现双向关联对接,并结合地图、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
本发明本发明针对地铁勤务管理的特殊性及现状,根据地铁与地面勤务叠加、相互关联的特点,实现地铁地面勤务联动,产生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通过本发明,提高公安勤务管理的效率,打破地铁与地面之间的消息壁垒。
2、在勤务角度建立地铁地面联动,可为指挥调度、应急处突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关联关系处理、勤务报备管理、勤务关联查询展示几块内容组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地铁与地面关联关系处理:
地铁线路会与地面对应的派出所、分局有平面映射关系,一条地铁线路会穿过多个地面辖区单位,将地铁线路通过站点拆分,建立站点与地面辖区的对应关系,按照层级关系,分线路-站点-出口三个层级进行关联管理,通过数据库进行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勤务报备管理:
地铁、地面各自进行本单位的勤务管理,录入勤务排班的信息,实现岗位、人员、装备等勤务要素的管理。
勤务关联查询展示:
结合地铁地面关联关系、各单位录入的勤务信息,进行勤务关联查询展示,可以通过地铁查询地面的警力部署情况,结合地铁线路、站点、出口进行查询展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地面辖区单位查询地铁警力部署情况,实现双向关联对接,结合地图、图表,实现可视化的展示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75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安专项勤务应用协同办公系统
- 下一篇:具保护装置的拗折性运动器具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