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25369.7 | 申请日: | 2019-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8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赵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邳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61/20;C08L77/00;C08L1/28;C08L67/02;C08L75/04;C08K13/02;C08K3/34;C08K3/36;C08K3/22;C08K3/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分子材料 氮化物 硅化物 硼化物 碳化物 氧化物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氨酯高分子材料 阻燃型高分子材料 熔点 二甲基乙酰胺 聚氯乙烯树脂 水性氨基树脂 羟乙基纤维素 二甲基硅油 聚酰胺树脂 碳酸丙烯酯 二氧化硅 乙酸乙酯 阻燃特性 珍珠岩 阻燃剂 加工 | ||
1. 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是由以下材料组成:聚氯乙烯树脂、乙酸乙酯、水性氨基树脂、二甲基乙酰胺、聚酰胺树脂、羟乙基纤维素、阻燃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珍珠岩、 聚氨酯高分子材料、碳酸丙烯酯、二氧化硅、二甲基硅油、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硅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中各材料重量占比为:35-50重量份的聚氯乙烯树脂、5-8重量份的乙酸乙酯、2-3重量份的水性氨基树脂、1-2重量份的二甲基乙酰胺、15-20重量份的聚酰胺树脂、5-8重量份的羟乙基纤维素、1-2重量份的阻燃剂、5-10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2重量份的珍珠岩、 2-3重量份的聚氨酯高分子材料、2-3重量份的碳酸丙烯酯、0.5-1重量份的二氧化硅、0.5-1重量份的二甲基硅油、2-3重量份的氧化物、1-2重量份的碳化物、2-3重量份的氮化物、1-2重量份的硼化物和1-2重量份的硅化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中的各材料含量为:35重量份的聚氯乙烯树脂、5重量份的乙酸乙酯、2重量份的水性氨基树脂、1重量份的二甲基乙酰胺、15重量份的聚酰胺树脂、5重量份的羟乙基纤维素、1重量份的阻燃剂、5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重量份的珍珠岩、 2重量份的聚氨酯高分子材料、2重量份的碳酸丙烯酯、0.5重量份的二氧化硅、0.5重量份的二甲基硅油、2重量份的氧化物、1重量份的碳化物、2重量份的氮化物、1重量份的硼化物和1重量份的硅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中的各材料含量为:50重量份的聚氯乙烯树脂、8重量份的乙酸乙酯、3重量份的水性氨基树脂、2重量份的二甲基乙酰胺、20重量份的聚酰胺树脂、8重量份的羟乙基纤维素、2重量份的阻燃剂、10重量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重量份的珍珠岩、 3重量份的聚氨酯高分子材料、3重量份的碳酸丙烯酯、1重量份的二氧化硅、1重量份的二甲基硅油、3重量份的氧化物、2重量份的碳化物、3重量份的氮化物、2重量份的硼化物和2重量份的硅化物。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物是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铍、氧化镁和氧化铀中的一种或多种以上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物为碳化硅、碳化钛和碳化钽中的任一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物为氮化硼或氮化硅。
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硼化物为硼化锆、硼化钛和硼化铪中的任一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化物为二氧化钼。
1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阻燃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
S01:先按照材料配重要求,逐一称量好待加工材料,备用;
S02:将聚氯乙烯树脂、乙酸乙酯、水性氨基树脂、二甲基乙酰胺、聚酰胺树脂、羟乙基纤维素、珍珠岩、 聚氨酯高分子材料、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硅化物逐一加入高速混合料机内高速搅动;
S03:在步骤S02搅拌过程中,将内部混合料逐渐加热到30℃,再高速搅拌的环境下,逐一加入阻燃剂、二氧化硅、二甲基硅油、碳酸丙烯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持续搅拌超过20分钟;
S04:在步骤S03中,持续搅拌超过20分钟后,对混料机进行逐步升温,直到温度提升到35-40℃即止,在逐一加入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硅化物,混合搅拌均匀;
S05:在步骤S04中,逐渐提升混料机内部温度,直到温度达到85℃-90℃左右时,停机出料,将熔融状态的混合料置于空气中,冷却,直到冷却至室温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邳州)有限公司,未经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邳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536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