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1997.8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贾博文;刘敬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G01R19/165;G01R23/02;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周勇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新能源 逆变器 孤岛 效益 动态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进行电流扰动,S2、耦合点检测,S3、第一次判断,S4、第二次判断。本发明与常规的周期交替电流扰动法相比,通过对并网电流的幅值进行预设,然后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孤岛进行判断,一个是在正常的并网电流幅值下进行判断,另一个是当判断出可能发生孤岛效益时,通过降低并网电流设定值幅值并运行一个周期,检测是否过欠压、过欠频,从而确认是不是产生了孤岛。与传统的判断方式相比,本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动态的电流幅值扰动方式来进行孤岛的判断,其判断的准确度更高,且盲区更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电网控制应用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所谓孤岛效益,是指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电网因故障或进行检修而处于失电状况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仍然向周围的负载供电,从而形成一个无法控制的自给供电孤岛。孤岛产生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若电压和频率超出范围,可能会对用户的设备造成损坏,由于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相连的线路仍然带电,会对电网维修人员造成危险等,因此孤岛检测是光伏发电系统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保护功能。周期交替电流扰动法是一种常用的孤岛检测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盲区。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舶新能源逆变器孤岛效益的动态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进行电流扰动:首先对并网电流的幅值进行设定,然后注入电流,由于前一个电压周期,正负半周扰动电流对称,且电流频率比电压频率略快,而相邻的后一个电压周期,正负半周扰动电流同样对称,但是扰动电流频率比电压频率略慢,为了保证电流和电压同步,因此在电流正负半周末尾注入电流,在电压正负半周末尾斩掉电流,这样当发生孤岛效益时,电压频率会明显的向下或向下偏移;
S2、耦合点检测:对耦合点电压进行采样并进行数字滤波,从而得出基波频率和幅值,在正常供电时,由于电网容量很大,因此耦合点电压不受畸变电流影响,相邻周期电压频率相同,电网断电后,若用户负载固有频率小于电网频率,则耦合点电压频率向减小方向变化,相反,则耦合点电压频率向增大方向变化;
S3、第一次判断:通过对比设定的幅值,判断当前情况下是否处于过欠/压或过欠/频状态,如果处于过欠/压或过欠/频状态,启动孤岛保护措施,检测结束,如果不是处于过欠/压或过欠/频状态,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S4、第二次判断:首先判断出当前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然后对其进行跟踪,接着对比S2中检测到的幅值,看其是否在功率最大点附近,如果不在,则不断增大并网电流设定值的幅值,直至其达到并网电流幅值的最大点附近,如果在功率最大点附近,则对并网电流幅值进行设定值扰动,在检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公共耦合点电压幅值在每组周期中,依次增大或依次减小,则说明可能发生孤岛效益,此时继续依照步骤S1、S2和S3进行孤岛效益检测,如果是,则进行孤岛保护措施,如果不是,则继续步骤S4,而如果在检测的过程中判断不会产生孤岛,则将并网电流设定值幅值降低并运行一个周期,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优选的,步骤S4中,并网电流幅值扰动的原则是围绕最大功率时对应的幅值进行正负交替扰动。
优选的,步骤S4中,每组周期由三组正向扰动和三组负向扰动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19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垃圾渗滤液零回灌处理工艺
- 下一篇:海水淡化系统及海砂循环淡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