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20631.9 | 申请日: | 2019-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2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 发明(设计)人: | 闫继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威乐汽车空调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4;B60K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徐俊 |
| 地址: | 2016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膨胀水箱一及膨胀水箱二,膨胀水箱一与换热器三及电动汽车元器件形成回路;膨胀水箱二与换热器二及电池包形成回路;换热器三通过节流阀一连接三通阀一,换热器三连接气液分离器、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通过换热器一与三通阀一连接;三通阀一分别连接节流阀二、节流阀三,节流阀三通过换热器四与气液分离器连接,节流阀二通过换热器二与气液分离器连接。本发明热管理系统流程简单,在保障电池包、驱动电机等车载设备正常工作的同时,不仅防止了车外换热器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结霜,而且充分利用了车载设备散发的热量,从而满足驾乘人员的热舒适性要求和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石油的消耗量居高不下而其储量短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成为多个国家都很重视的创新发展方向之一。但是,当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不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作为能耗最大的辅助设备,热管理系统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影响很大。除了流程复杂外,现有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才能满足驾乘人员的热舒适性要求,而且车外换热器易结霜且除霜困难,严重影响热管理系统的使用效果。同时,电池包、驱动电机等车载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它们不仅消耗电池能量,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也多是白白散失。因此,如何设计一套充分利用车载设备散发的热量的电动汽车用热管理系统,在满足驾乘人员热舒适性要求和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同时,不仅可以保障车载设备的正常工作,还可以防止车外换热器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结霜,成为了电动汽车广泛普及的重要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加剧电池能量的消耗,车外换热器易结霜且除霜困难,而电池包、驱动电机等车载设备散发的热量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膨胀水箱一及膨胀水箱二,膨胀水箱一通过水泵一与换热器三中的一条管路及电动汽车元器件形成回路;膨胀水箱二通过水泵二与换热器二中的一条管路及电池包形成回路;换热器三中另一条管路的入口端通过节流阀一连接三通阀一的一条支路,出口端依次连接气液分离器、电动压缩机,电动压缩机通过换热器一中的一条管路与三通阀一的另一条支路连接;三通阀一的第三条支路分别连接节流阀二、节流阀三,节流阀三通过换热器四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节流阀二通过换热器二中的另一条管路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接,换热器二中第三条管路的出口端通过三通阀三连接换热器一中的另一条管路的入口端,该条管路的出口端依次连接PTC加热器、三通阀二,三通阀二再分别连接换热器二中第三条管路的入口端、热水箱的入口端,热水箱的出口端与三通阀三连接。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一的一侧设有风机一;热水箱的一侧设有风机二;换热器三的一侧设有风机三;换热器四的一侧设有风机四。
优选地,所述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工作模式:
电动汽车元器件降温模式:电动压缩机排气口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换热器一中被风机一抽吸的环境空气冷却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后进入三通阀一中,然后经过节流阀一的节流作用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并在换热器三中吸收电动汽车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实现电动汽车元器件的降温,该气体随后进入气液分离器中,从气液分离器中排出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进入电动压缩机的吸气口后,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开始下一个循环;在此模式下,水泵一和风机一启动,电动汽车元器件热管理系统利用换热器三实现电动汽车元器件的降温,电动汽车元器件的温度由节流阀一的开度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威乐汽车空调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威乐汽车空调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06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