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及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13424.0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98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孙钦秋;任艳红;杨晨;邹栋;陈勖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西交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 | 分类号: | G01N3/36;G01M7/02;G01N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国瑞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轨枕 疲劳强度 试验装置 监测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铁路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压力装置和振动装置,振动装置包括底座、固定件和第一动力装置;压力装置包括液压升降机、顶板和液压升降柱,压力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的监测系统,包括振动电机、直线伺服作动机器、液压升降机、无损检测装置、和控制系统。本发明的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提高疲劳试验的效率,缩短疲劳试验的周期。本发明的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的监测系统,利用无损检测装置和传感器进行实验数据的检测和传输,使得试验人员对混凝土轨枕采集的数据更加的准确和及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试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及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地铁和轻轨作为新型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运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轨枕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轨枕基本上为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国铁路自1957年起也大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截至1983年底已铺设约6445万根。1983年年产量400万根以上,约占世界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年产量约为1500万根的四分之一。混凝土轨枕已经应用在我国所有的铁路干线上,应用范围极其广泛。
目前,针对混凝土轨枕疲劳性能试验大多采用脉动疲劳试验技术。但是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试验机制造能力,轨枕的疲劳试验一直延续着低效率,高成本,并且试验操作繁琐的现状。并且,由于缺乏专用的疲劳试验装置,而现有的疲劳试验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严重影响了疲劳试验的效率,增长了疲劳试验的周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及监测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凝土轨枕疲劳强度试验装置,包括压力装置和振动装置,所述振动装置包括底座、用于固定混凝土轨枕的固定件和用于带动所述固定件振动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固定件的一侧设置有无损检测装置;所述压力装置包括液压升降机、设置在所述液压升降机一侧的顶板和设置在所述顶板远离所述液压升降机一侧的液压升降柱,所述液压升降柱远离顶板的一侧设置有压紧装置,所述压力装置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压紧装置作往复运动的第二动力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装置包括移动横梁、滑动横梁和压紧轮,所述移动横梁设置在所述液压升降柱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所述滑动横梁设置在所述移动横梁远离所述液压升降柱的一侧,所述压紧轮设置在所述滑动横梁远离所述移动横梁的一侧,所述压紧轮对称设置在所述滑动横梁的两端;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混凝土轨枕相配合的第二凹槽。
更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横梁上的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位于所述滑动横梁的一侧,所述移动横梁上设置有至少2根所述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远离所述移动横梁的一端设置有支撑座;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二导向柱远离所述顶板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横梁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横梁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导向柱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导向柱远离所述支撑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阻挡块;所述顶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导向柱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向柱远离所述移动横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阻挡块。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振动电机和与所述振动电机相连接的振动条,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振动条相配合的滑杆,所述振动条与所述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滑杆为T字形结构;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振动条与所述滑杆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固定件,每个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与一根所述振动条相连接;所述振动电机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与所述振动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西交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成都西交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3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