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09001.1 | 申请日: | 2019-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74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山 |
| 主分类号: | A47C7/40 | 分类号: | A47C7/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7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座椅 腰部 支撑架 组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针对常规椅子的整体式靠背对人体不能提供有效支撑和保健作用的缺点,在保健椅本体上设置独立的能单独活动的活动腰垫(1)。它分别可以绕支点作圆弧转动、前后摆动、以及升降运动,对人体提供精准的位置支撑,结合它可以做局部按压保健运动。本发明包括活动腰垫(1)、塑料卡扣(2)、支架横梁(3)、多级绞活动杆(4)、多级绞关节(5)、多级绞固定杆(6)、活动套管(7)、外套管(8)、连接杆(9)、一字拉(10)零部件。本发明优点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可精准调节到腰椎部位进行持续支撑及按压保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属于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人们办公久坐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参加身体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结果导致人们容易患上腰椎和颈椎疾病。因此,对传统椅子的改进种类繁多,如电动按摩保健椅,可以对人体腰背部和颈椎进行电动按摩运动,但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得不到普及应用。办公椅绝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固定靠背的椅子。椅子的固定靠背一般在设计上有所不足,只是提供对背部的支撑作用,对腰部支撑作用较为欠缺,人员久坐会导致腰部受累,也是现在引发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为此,椅子的固定靠背在设计上也有采用人体工学原理,结合人体的腰椎向前弯曲的特点,固定靠背在下部即腰部支撑位置进行弧形变形设计,给予腰部一定程度支撑的设计。但是,这种支撑作用仅仅是当身体后倾处于休息状态时才起作用;人们使用办公椅子大部分时间处于身体前倾伏案工作的状态,固定靠背缺乏对腰背部的支撑,突出了该结构设计上的不足与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用性强,可根据人体高度进行调节,对腰部提供有效支撑的椅子靠背设计,适合多数人使用,同时可以进行腰部运动锻炼的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如图1~图2所示,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包括活动腰垫(1)、塑料卡扣(2)、支架横梁(3)、多级绞活动杆(4)、多级绞关节(5)、多级绞固定杆(6)、活动套管(7)、外套管(8)、连接杆(9)、一字拉(10)。其特征在于:一种组合式座椅腰部支撑架组件,其中活动腰垫(1)由硬质板材和弹性材料复合一起而成,其弹性材料直接支撑在人体的腰部。一对塑料卡扣(2)用螺钉固定在活动腰垫(1)的硬质板材上,塑料卡扣(2)的卡口卡住支架横梁(3),活动腰垫(1)通过塑料卡扣(2)可以绕着支架横梁(3)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活动腰垫(1)在支撑作用时能适应人体坐姿的变动而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支架横梁(3)的两端分别焊接连接一对多级绞活动杆(4)、多级绞活动杆(4)可以绕着多级绞关节(5)为中心转动一定的角度,带动活动腰垫(1)作向前及向后摆动,当人体前倾时,可以手动将活动腰垫(1)作向前移动,达到持续对人体腰部的支撑。多级绞关节(5)的特征是:多级绞关节(5)在内部棘轮机构的控制下,可以向前自由摆动,但向后摆动受限,从而提供对人体腰部的支撑力,只有向前摆动到尽头位置时,棘轮机构释放,才可以向后摆动活动腰垫(1);多级绞关节(5)连接多级绞固定杆(6)、多级绞固定杆(6)的另外一端焊接在活动套管(7)的上端;活动套管(7)套装在外套管(8)中。如图3所示,活动套管(7)内部安装有一个一字拉(10)零件,一字拉(10)的一端铆钉连接活动套管(7),一字拉(10)的另外一端铆钉连接外套管(8),在一字拉(10)零件的作用下,活动套管(7)能够从外套管(8)中拉出,从而调节活动腰垫(1)的高度,适应支撑人体腰部的不同位置。活动腰垫(1)只有向上拉动到尽头位置时,一字拉(10)的棘轮机构释放,才可以向下移动活动腰垫(1)。一对活动套管(7)之间焊接连接杆(9),使得一对活动套管(7)之间结构更牢固,以及上下运动时能够同步。一对外套管(8)用螺钉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椅子的基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山,未经李万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90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简化后的真空吸铸工艺程序控制电气回路
- 下一篇:风力发电电机桨叶分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