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渡金属掺杂的In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7670.5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7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强;林静;余粤锋;张志杰;梁敬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30B25/18 | 分类号: | C30B25/18;C30B29/40;C25B1/04;C25B11/06;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44102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冯振宁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柱 过渡金属掺杂 过渡金属 衬底 制备 氧化反应动力学 能级 材料电子 二次结构 复杂结构 工艺步骤 工艺成本 生长过程 高晶体 光电解 水产氧 水分解 体掺杂 异质结 可控 掺杂 生长 引入 调控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渡金属掺杂的InxGa1‑xN纳米柱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过渡金属掺杂的InxGa1‑xN纳米柱包括衬底和生长在衬底上掺杂有过渡金属的InxGa1‑xN纳米柱,其中0≤x≤1。本发明采用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的方法制备高晶体质量的InxGa1‑xN纳米柱。在InxGa1‑xN纳米柱生长过程中直接进行原位体掺杂,无二次结构设计工艺,降低了因构造异质结等复杂结构所需要的工艺成本,简化了工艺步骤。其次,通过过渡金属掺杂,实现对In组分并入可控,有效提高晶体质量;同时过渡金属引入更深能级,实现对材料电子结构的调控,提高InxGa1‑xN纳米柱水分解氧化反应动力学,适用于光电解水产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nxGa1-xN纳米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渡金属掺杂的InxGa1-xN纳米柱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正制约着社会发展、危害人类健康。光电化学(PEC)技术是解决以上问题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其中PEC分解水是实现氢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氧化反应动力学相对还原反应动力学迟缓,因此,发展高效光阳极材料是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研究目标。三元化合物半导体InxGa1-xN纳米柱在PEC分解水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主要由于InxGa1-xN带隙从0.68 eV到3.4 eV可调,可实现宽光谱范围内的光解水;另外InxGa1-xN电子迁移率大,导电性强,能有效降低光解水的成本;其次,InxGa1-xN纳米柱自身比表面积大,能增强光吸收,能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然而InxGa1-xN纳米柱在生长过程会引入较大密度的缺陷,这些缺陷会俘获光生载流子,使得光解水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InxGa1-xN氧化电位相对较低,实现水氧化需要相对较高的起始电位。目前,大多研究主要局限在通过构建异质结或生长量子阱来提高载流子的转移效率[Y.N. Hou, Engineering hotelectrons of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on InGaN photoanode for solar-poweredwater splitting, J. Photon. Energy 9 (2019) 026001.][ K. Ohkawa, Y. Uetake,M. Velazquez-Rizo, D. Iida, Photo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generation usinggraded In-content InGaN photoelectrode structures, Nano Energy 59 (2019) 569-573.],而InxGa1-xN材料本身载流子易复合与较低的氧化动力学尚未得到解决;于此同时,以上工艺较复杂,造成制备成本的提高。因此寻找一种工艺简单、能同时提高材料晶体质量和增强氧化动力学的方法,对于实现InxGa1-xN纳米柱高效产氧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一种成本低、工艺简单的过渡金属掺杂技术。在InxGa1-xN纳米柱生长过程中直接进行体掺杂,无二次结构设计工艺,降低了因构造异质结等复杂结构所需要的工艺成本,简化了工艺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76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CVD合成金刚石生长前刻蚀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 下一篇:外延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