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溶剂细胞催化制备环氧植物油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03498.6 | 申请日: | 2019-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4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必强;申颖;陈长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C12R1/72;C12R1/7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1 | 代理人: | 方莉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剂 细胞 催化 制备 植物油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领域,涉及一种无溶剂细胞催化制备环氧植物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B,将植物油与催化剂、游离脂肪酸混合,并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搅拌,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环氧化反应粗产物;步骤C,将环氧化反应粗产物进行离心处理,除去水层,再将油层与催化剂继续搅拌混合,边抽真空边酯化,得到环氧植物油粗产物;步骤D,将环氧植物油粗产物进行离心处理,获得环氧植物油成品,并将下层催化剂回收后循环使用;其中,所述催化剂为非常规酵母菌的菌体。该方法环氧化反应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且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没有废弃物产生,催化剂成本低廉且可以重复利用,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领域,涉及一种无溶剂细胞催化制备环氧植物油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石油基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在全球使用最为广泛。传统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产量和消费量占增塑剂总产量和销售额的很大比例,但由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威胁,它们逐渐受到限制。国内外都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和安全法规。开发环保型无毒增塑剂和可生物降解的生物基增塑剂替代邻苯二甲酸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应用于电绝缘、食品包装以及医疗和保健产品的高稳定性、耐油性、抗迁移性的无毒绿色增塑剂正在不断被开发、生产和应用。
增塑剂是功能性添加剂,将增塑剂添加到聚合物中时,分子间的次价键力减弱,结晶度降低,分子链之间的相对运动增加,材料的可塑性得到改善。因此,增塑剂主要用于降低聚合物的硬度,软化温度,弹性模量和脆化温度,同时改善其柔韧性和伸长率。非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的替代品目前主要包括柠檬酸酯、磷酸酯、聚酯、卤代烷烃,和环氧化合物。其中环氧化合物结构中的环氧基团可以吸收和中和PVC在光或热降解过程中释放的氯化氢,延迟PVC的连续分解,赋予PVC产品良好的光和热稳定性,并延长他们的使用寿命。
植物油作为可再生资源受到广泛的关注,可用于生产能源和化学品等,环氧化植物油已在工业规模上得到应用,并广泛用作生产聚氯乙烯(PVC)的增塑剂和稳定剂。环氧化植物油因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具有高反应性,环氧基团的高反应性提供了进行固化反应的可能性,如应用多官能团胺类和酸酐等进行固化反应。环氧化大豆油已经用于新生物基热固性树脂的合成。
目前植物油的环氧化方法主要是化学法,主要应用Prilezhaev环氧化,在该反应中优选短链过氧酸,如通过乙酸与过氧化氢(H2O2)的原位反应制备,并用作催化剂。
CN 102850298中公开了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环氧化应用复合稳定剂的方法,以有机酸和强酸的混酸作为催化剂,加入过氧酸复合稳定剂,催化不饱和化合物的环氧化。该方法种类较多稳定剂和酸的加入后期分离过程较为复杂。
US 2485160公开了一种油酸和亚油酸酯的环氧化方法,以甲酸为催化剂,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来控制环氧化,24h环氧转化率达到88%。反应产物产生了废酸废水。
CN 103601703B公开了一种制备环氧化桐油甲基硬脂酸酯的方法,在固体酸催化剂和有机酸的作用下,通过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桐酸甲酯。该方法产物中产生高腐蚀性废物。
CN 103224837公开了一种环氧大豆油的快速制备方法,体系中加入非水相有机溶剂,杂多酸相转移催化剂和界面活化剂聚乙二醇,反应结束后分离有机相减压蒸馏得到环氧大豆油。该方法反应过程较为繁琐能耗高。
化学法环氧化易产生高腐蚀性废物,也易导致环氧环开环、产物在酸性条件下聚合。酶法催化植物油的环氧化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酶促环氧化具有与Prilezhaev反应(酸催化剂)类似的机制,其中游离脂肪酸充当“酸”以代替Prilezhaev反应中使用的强酸(乙酸或甲酸)。然后在过氧化步骤中将脂肪酸转化为过氧酸,在环氧化步骤中消耗,随后变回脂肪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3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