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及作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8301.0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7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龙;宋思扬;邵恕宝;胡方泽;肖瑞江;王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12 | 分类号: | H02N2/1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惯性 原理 驱动 推力 直线 作动器 方法 | ||
一种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及作动方法,该作动器包括作动器底座,菱形驱动结构、压电陶瓷、上、下限位轴承、丝杠套筒、丝杠输出轴、顶盖和限位盖板;作动器通过控制压电陶瓷的电压与电压变化速率,驱动菱形驱动结构产生速率不同的弹性变形,借助菱形驱动结构与丝杠套筒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惯性式驱动原理,带动丝杠套筒完成旋转运动,经丝杠副传动后转化为丝杠输出轴的轴向直线运动;相比于其他压电材料驱动的惯性式、尺蠖式工作原理,本发明具备丝杠副传动实现直线运动,作动器推力与作动器质量的推重比比值更大,且具备轴承承载作动器轴向受力,断电锁止能力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动装置,具体为一种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具备断电自锁能力的大推力直线作动器及其作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压电驱动装置不断发展,支持了国防、航天,机械制造等重要工业的发展建设,也衍生出了品种繁多的压电作动装置,然而受制于压电材料作动行程小的缺点,压电陶瓷作动器难以实现大行程的输出,需要借助于不同的工作原理实现大行程的位移输出。因此,多种尺蠖式、惯性式的作动输出结构被提出,使得作动装置得益于压电陶瓷能够输出高精度位移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作动行程。但是当前压电陶瓷驱动的作动器,多以结构界面之间的摩擦配合实现锁止,在不安装传动结构的基础上,作动器输出力及锁止力受到材料摩擦系数、预紧摩擦力的限制,锁止力难以继续提高,作动器推重比(作动器推力与作动器质量的比值)较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推重比高,自锁力可靠的压电材料作动器。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及作动方法,使用一个压电陶瓷采用惯性式原理驱动,经丝杠结构传动后实现双向大推拉力直线位移输出,且具备可靠的断电锁止能力,该作动器具有结构简单,推重比大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包括作动器底座1,安装在作动器底座1上的菱形驱动结构2,沿菱形驱动结构2长轴安装的压电陶瓷3,安装在作动器底座1上的下限位轴承4,安装在下位轴承4上的丝杠套筒5,安装在丝杠套筒5上的上限位轴承6,穿过作动器结构的丝杠输出轴7,通过作动器底座1上的第一连接柱1-1、第二连接柱1-2和第三连接柱1-3与作动器底座1连接的顶盖8,安装在顶盖8上能限制丝杠输出轴7转动的限位盖板9;所述菱形驱动结构2沿短轴两侧具备菱形环输出端2-1与菱形环固定端2-2,其中菱形环固定端2-2与作动器底座1连接,菱形环输出端2-1与丝杠套筒5外侧摩擦接触。
所述的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下限位轴承4与上限位轴承6可以选用圆锥滚子轴承、角接触轴承、或深沟球轴承,作动器完成安装后,下限位轴承4与上限位轴承6将约束丝杠套筒5的径向与轴向运动,丝杠套筒5只能围绕丝杠输出轴7转动。
所述的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丝杠输出轴7受到限位盖板9的约束不能发生转动,仅能沿其轴线方向产生直线运动。
所述的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丝杠套筒5与丝杠输出轴7组成丝杠副,丝杠副可以选用滚珠丝杠或梯形丝杠,丝杠套筒5旋转时,丝杠输出轴7将沿其轴线方向产生直线运动。
所述的基于惯性式原理驱动的可自锁大推力直线作动器的作动方法,初始状态作动器中的压电陶瓷3处于断电状态,菱形驱动结构2的菱形环固定端2-2与菱形环输出端2-1之间处于自由的伸长状态,菱形环输出端2-1与丝杠套筒5之间的摩擦接触限制丝杠套筒5的转动,作动器的丝杠输出轴7所承受的外部轴向载荷由下限位轴承4与上限位轴承6承担。当作动器正向驱动时,丝杠套筒5顺时针转动,丝杠输出轴7向上运动,作动器采用如下工作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8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