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8169.3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17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朱礼晋;李存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30 | 分类号: | F24F11/30;F24F11/64;F24F11/65;F24F11/84;F24F11/86;F24F110/10;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隆源天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73 | 代理人: | 吴航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器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器。本发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所有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温度;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出风温度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检测所有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根据所述盘管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节。由此,实时对出风温度进行监控,并及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该出风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并通过对换热器盘管温度进行监控,以便于及时对压缩机进行调整,并对出风温度进行反馈调节,在保证各出风温度的同时,更加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空调器通常由消费者自行设定温度,但是设定温度往往比较单一,而无法满足于不同的用户。当前,关于多出风温度的空调器的设计,由于控制方法的不合理,导致空调器能耗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多出风温度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使空调器同时提供多种出风温度,能耗更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所有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温度;
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出风温度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检测所有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盘管温度;
根据所述盘管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节。
由此,实时对出风温度进行监控,并及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该出风温度控制的精确性,并通过对换热器盘管温度进行监控,以便于及时对压缩机进行调整,并对出风温度进行反馈调节,在保证各出风温度的同时,更加节能。
可选地,所述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出风温度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
当所述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当第一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增大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减小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保持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其中,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为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出风口的温度,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
由此,当第一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增大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可以增大冷媒流量,加快制冷,及时响应;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降低冷媒的流量,减缓制冷,起到节能效果;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等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保持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从而保持较好的出风体验。
可选地,所述根据空调的运行模式和所述出风温度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
当所述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当第一出风温度大于第二设定温度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增大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等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保持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其中,所述第一出风温度为第一室内换热器对应的出风口的温度,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接。
由此,当第一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温度时,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从而可以降低冷媒流量,减缓制热,起到节能效果;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小于所述第三设定温度时,增大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提高冷媒的流量,加快制热,及时响应;当所述第一出风温度等于所述第三设定温度时,保持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变,从而保持较好的出风体验。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盘管温度和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对所述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节包括:
当所述空调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81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