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苞叶长度调控蛋白ARR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1634.0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5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贺岩;夏嫒嫒;崔震海;王淄;张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C12N15/82;A01H5/12;A01H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长度 调控 蛋白 arr8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玉米苞叶长度调控蛋白ARR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所述玉米苞叶长度调控蛋白ARR8是如下a)或b)或c)或d)的蛋白质:a)氨基酸序列是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b)在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c)将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d)与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的同源性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通过转基因敲除及ARR8突变体验证,ARR8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及ARR8突变体的苞叶长度显著增加,说明ARR8在调控苞叶长度建成中起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玉米苞叶长度调控蛋白ARR8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机收籽粒是种植模式的一次大变革,是实现玉米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措施和发展趋势。然而,目前我国推广的玉米品种普遍存在着籽粒脱水速度过慢、收获期含水量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联合机收的产业化进程。影响玉米成熟期含水量的因素包括品种熟期、果穗苞叶性状和籽粒灌浆后期自身脱水速率;其中,苞叶性状本身即直接影响果穗脱水,且间接影响籽粒水分的散失,是玉米高产、宜机收育种需优先解决的关键性状。
玉米苞叶是果穗营养贮存器官,也是玉米植株上果穗的保护器官,为果穗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第一,苞叶通过包裹果穗维持了籽粒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尤其在玉米生育后期,收获可能遇到冻害的情况下,苞叶可以防止热量的散失,有效地降低降温引起的冻害率。第二,苞叶可以降低逆境环境引起的水分亏缺从而带来的玉米生殖抑制。第三,合理的苞叶覆盖和紧密程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消除黄曲霉素的污染。第四,玉米收获时,较长和紧密的苞叶可以阻止病害虫进入到果穗内部,从而有利于降低或阻止病虫害的发生。
玉米果穗属于变态的侧茎,而果穗柄为缩短的茎秆,苞叶就是穗柄节上着生的由叶鞘转化成的变态叶。穗柄有节与缩短的节间分化,每一节有苞叶原基,最终发育为雌穗的苞叶。因此,苞叶的数量与穗柄的节数一致。当苞叶尖从穗部叶鞘伸出后,苞叶面积迅速增大,这一过程持续到吐丝期,且叶色转绿、质地坚韧、紧包花序。果穗与主茎相似,但全部节间都很短,而最上节最短,其它各节逐渐增长,最先长出的是最基部节上的叶,其它各叶构成“果穗苞”,包围和保护“顶生果穗”。这样,果穗节间长度与苞叶的紧实度密切相关。苞叶伸展过程中,叶面积的膨大与苞叶伸长时间和伸展效率有关,与细胞液及细胞壁组成也有一定关系。
玉米苞叶各表型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决定其选育改良的方向。近几年,受高温旱害的影响,辽宁、黑龙江、山西,山东等多地玉米出现“玉米露顶”现象,玉米雌穗苞叶比穗轴短,使籽粒裸露在外面,影响灌浆,导致减产;此外,苞叶短容易招虫害,如双斑萤叶甲虫咬食花丝、金龟子咬食籽粒,也会造成减产。因此,合适的玉米苞叶长度对玉米的产量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调控玉米苞叶性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蛋白质。
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的名称为ARR8蛋白质,所述ARR8蛋白质是如下a)或b)或c)或d)的蛋白质:
a)氨基酸序列是序列3所示的蛋白质;
b)在序列3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c)将序列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d)与序列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的同源性且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为了使a)中的蛋白质便于纯化,可在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表1、标签的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16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