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感输液报警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90455.5 | 申请日: | 2019-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9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 发明(设计)人: | 王道累;杜文斌;韩洋;刘易腾;柴萍萍;李敏;龙跃;陆发堂;赖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 代理公司: | 31225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敏华 |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容纳 报警单元 瓶颈 激光发射器 承托杯 挂杆 瓶身 输液报警装置 光感传感器 输液安全性 上下连接 整体悬挂 输液架 输液瓶 触发 挂带 预设 圆孔 对称 环绕 报警 悬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感输液报警装置,包括由上下连接的瓶身容纳部(1)和瓶颈容纳部(2)所组成的承托杯,瓶颈容纳部(2)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放置输液瓶瓶颈的圆孔,瓶颈容纳部(2)的两侧对称地安装有激光发射器(3)和光感报警单元(4),由光感报警单元(4)接收激光发射器(3)发出的光束,当接收的光束强度达到预设值,则光感报警单元(4)被触发工作,瓶身容纳部(1)的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挂杆(5),挂杆(5)上环绕有用于悬挂承托杯的挂带(6),以将装置整体悬挂在输液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光感传感器接收到的光束强度,以实现及时报警的功能,同时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可靠,大大提高了输液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感输液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输液时需要病人时刻关注输液瓶中液体的余量,或者需要家属在一旁陪同,以便在输液接近完成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整个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在实际中通常会由于人为的疏忽,使病人或其家属没有及时关注到输液瓶的液体余量,导致拔针不及时、病人血液倒流至输液管。
中国专利CN109125856A公开了一种输液报警器,主要是将光栅电路制作成环状物,即输液报警环,并将输液报警环扣在输液瓶的外部,利用光栅电路感应输液瓶内液体的余量,在实际使用中需要不断地安装及拆下输液报警环,这会使得输液报警环中光栅电路容易遭受弯曲变形而发生损坏,降低输液报警环的使用寿命,另外,光栅只要感受到折射率由光变为空气,就会马上发出报警,这种方式极有可能产生误报警。
此外,现有的输液瓶通常是放置于输液瓶套内,将输液瓶套悬挂在输液架上,以完成输液的过程,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受到外力产生的晃动冲击,有可能使输液瓶从瓶套中滑落,从而导致意外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光感输液报警装置,能够实现及时报警及安全输液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光感输液报警装置,包括承托杯,所述承托杯包括上下连接的瓶身容纳部和瓶颈容纳部,所述瓶颈容纳部的底部开设有用于放置输液瓶瓶颈的圆孔,所述瓶颈容纳部的两侧对称地安装有激光发射器和光感报警单元,由光感报警单元接收激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当接收的光束强度达到预设值,则光感报警单元被触发工作,所述瓶身容纳部的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挂杆,所述挂杆上环绕有用于悬挂承托杯的挂带。
进一步地,所述光感报警单元包括光感传感器、处理器和蜂鸣器,所述光感传感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器,以将接收的光束强度信息传输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蜂鸣器,所述处理器的第二输出端与医护控制中心连接,由处理器对光束强度信息进行分析,当光束强度达到预设值,则处理器分别输出报警信号给蜂鸣器和医护控制中心,使蜂鸣器发出报警声、使医护人员得知当前输液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瓶颈容纳部靠近圆孔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凸起的腔体,所述腔体与承托杯内部贯通,所述激光发射器和光感报警单元分别位于两个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瓶身容纳部为空心圆柱,所述瓶颈容纳部为空心半球。
进一步地,所述瓶身容纳部的圆周表面上开设有方形通孔,使瓶身容纳部形成腹式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承托杯内部覆盖有用于防止输液瓶滑动的海绵垫。
进一步地,所述挂杆的一端固定在瓶身容纳部上,所述挂杆的另一端为凸起的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挂带为长度可调式挂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承托杯替换现有的输液瓶套,并将激光发射器和光感报警单元固定地安装在承托杯上,使用时只需将输液瓶直接放入承托杯即可,具体有以下优点:
一、本发明通过将激光发射器和光感报警单元固定在承托杯上,不需要对报警单元进行安装和拆卸,能够有效保证报警单元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04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