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88151.5 | 申请日: | 2019-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7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 发明(设计)人: | 姜慧;王圣程;殷惠光;刘晴;黄兰英;杨捷;禄利刚;宋雪娟;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2;C04B38/08;C04B20/10;C04B18/20;C04B111/40;C04B111/28 |
| 代理公司: | 32205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旭 |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南三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树脂颗粒 建筑保温材料 废弃混凝土 再生细骨料 轻质内芯 无机发泡 有机树脂 再生颗粒 复合式 放入 废弃 相变材料溶液 硅酸盐水泥 再生 材质混合 隔热性能 混合材料 开口孔隙 相变材料 聚氨酯 再利用 自控温 制备 破碎 取出 回收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废弃有机树脂加工成有机树脂颗粒,然后使有机树脂颗粒放入相变材料溶液中,使相变材料进入有机树脂颗粒的开口孔隙中并变成固态后,将有机树脂颗粒放入聚氨酯混合材料内,并取出后形成具有相变功能的有机树脂颗粒;然后将具有相变功能的有机树脂颗粒和通过破碎废弃混凝土得到的再生细骨料及再生颗粒与其他材质混合制成轻质内芯层;采用再生细骨料、再生颗粒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等材质制成无机发泡建筑保温材料;最终通过无机发泡建筑保温材料和轻质内芯层形成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本发明不仅回收再利用废弃有机树脂和废弃混凝土,而且其具有自重小、隔热性能好、且能够自控温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建筑以及节能建筑越来越多。由于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因此降低建筑能耗能对社会整体起到环保节能的作用。在建筑能耗中,建筑围护结构约占70%~80%。因此,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极为关键。另外城市建筑拆除后产生大量废弃混凝土。据推测,到2020年,我国废弃混凝土量将达到6.28亿吨,大量堆放既浪费土地资源,又污染生态环境,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废弃混凝土,已成为现在建筑领域和环保领域研究的重点。申请号为201811560304.8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垃圾再生保温砖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将建筑垃圾再生料、水泥、生石灰、改性硅藻土、木质纤维素和余量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建筑垃圾再生保温砖,其虽然实现了对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但其保温隔热性能与有机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并且该再生保温砖的自重大、不具备温度控制的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出一种自重小、隔热性能好、且具有自控温能力的建筑保温材料,是本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建筑保温材料不仅回收再利用废弃有机树脂和废弃混凝土,而且其具有自重小、隔热性能好、且能够自控温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再生复合式建筑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将废弃有机树脂加工成直径为2.5mm~3.6mm的有机树脂颗粒;
第二步:将正十八烷、液态石蜡和固态石蜡混合放入铁质混合容器中,形成相变材料;且使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7℃~35℃;
第三步:将相变材料加热到45℃~50℃并保持,使相变材料为液态,形成相变材料溶液;将步骤一制备的有机树脂颗粒加入相变材料液体溶液中,搅拌0.5h~1.0h,并静置3h~4h,确保相变材料溶液能充分进入有机树脂颗粒的开口孔隙中,然后将相变材料溶液温度降至10℃~15℃,此时将有机树脂颗粒取出,使有机树脂颗粒的空隙内带有固态的相变材料;
第四步:将发泡时间为10min~15min、发泡倍数为1~2倍的聚氨酯A料和聚氨酯B料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使聚氨酯混合材料的粘度降低,然后将步骤三制备的有机树脂颗粒放入聚氨酯混合材料中并充分搅拌,待有机树脂颗粒表面充分包裹聚氨酯混合材料后,将包裹后的有机树脂颗粒取出并放置在玻璃板上,待包裹有机树脂颗粒的聚氨酯发泡固化后,在有机树脂颗粒表面形成一层防止相变材料液化泄露的保护层,形成具有相变功能的有机树脂颗粒;
第五步:采用破碎设备对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预处理、碾磨,并进行筛分处理,得到再生细骨料和粒径小于200目的再生颗粒;
第六步:按照质量份数将56~64份具有相变功能的有机树脂颗粒、3~5份公称粒径小于2.5mm的再生细骨料、3~5份再生颗粒、13~18份普通硅酸盐水泥、4~6份粉煤灰、3~5份矿渣粉、1~3份玻璃纤维、0.5~1份聚丙烯纤维、0.5~1份双氧水、0.1~0.3份十二烷基磺酸钠和9~15份磁化水充分搅拌混合,混合后倒入轻质内芯层模具中,待混合物固化后制备成轻质内芯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工程学院,未经徐州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8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