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及无线传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87534.0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7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秀芳;严仲明;何应达;缪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7/08 | 分类号: | H01P7/08;H02J50/12;H02J50/23;H02J50/27;H02J50/50 |
代理公司: | 51281 成都华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鸿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带 连接点 无线传 开口 微带线 谐振器 基底 超导谐振器 低谐振频率 传输效率 电容效应 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矩形螺旋 同一直线 系统总体 液氮温区 依次设置 由内向外 中继线圈 左螺旋条 磁谐振 连接条 谐振环 紧凑 应用 | ||
1.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1)和设置在基底(1)上的YBCO微带线(2),所述YBCO微带线(2)为一条完整的左螺旋条带,螺旋方向是从内向外依次顺时针螺旋旋向,所述YBCO微带线(2)包括多个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环带(3),每一圈的环带(3)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个开口(4),每一圈环带(3)上的开口(4)均开设在环带(3)同一侧的侧边上,开口(4)的两端分别为上连接点和下连接点,全部开口(4)的上连接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全部开口(4)的下连接点也位于同一直线上,内外相邻的两个环带(3),外圈的环带(3)的下连接点通过连接条(5)与相邻内圈的环带(3)的上连接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由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多个环带(3)均为矩形的框状结构,每一圈的环带(3)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均分别具有长边和短边,多个环带(3)呈若干圈的同心方框排列状,各个环带(3)的面积或边长,从内圈向外圈依次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圈环带(3)上的开口(4)均开设在环带(3)同一侧的长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环带(3)之间的间距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环带(3)之间的间距为3至15mm,且相邻环带(3)的间距为最内圈环带(3)周长的3%至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YBCO微带线(2)的线宽为0.5至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开口(4)的上连接点和下连接点之间的间隙长度为2至10mm,多条连接条(5)彼此互相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连接条(5)之间的间距为3至15mm,且相邻连接条(5)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环带(3)之间的间距相关,并随相邻环带(3)之间间距的增大而增大;环带(3)的设置数量为5至15圈。
9.一种无线传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驱动线圈(9)、第一谐振线圈(10)、中继线圈(11)、第二谐振线圈(12)和负载线圈(13),所述中继线圈(11)为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超导谐振器,所述驱动线圈(9)与电源(14)连接,所述负载线圈(13)与负载(15)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线传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4)为交流高频电源,使用时,驱动线圈(9)从电源(14)获得电能,驱动线圈(9)与第一谐振线圈(10)发生磁感应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YBCO薄膜结构的超导谐振器作为中继线圈(11),进一步放大和聚焦磁场,然后传递给第二谐振线圈(12),从第一谐振线圈(10)到第二谐振线圈(12),中间的能量传递方式为磁谐振,所述第一谐振线圈(10)、中继线圈(11)和第二谐振线圈(12)三者的谐振频率相同,第二谐振线圈(12)与负载线圈(13)之间通过磁感应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最终将能量传递给负载(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753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