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78598.4 | 申请日: | 2019-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4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洋;张中武;蒋文清;崔烨;孙利昕;陈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30/00 | 分类号: | C22C30/00;C22C1/02;C22F1/00;C22F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照 冲击 fecocrnimn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核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首先按照成分及摩尔百分分数配置原料;再将原料置于铜坩埚内,抽真空后冲氩气,开始熔炼;将熔炼获得的铸锭均匀化处理后冷轧;再进行退火处理、离子辐照处理。本发明与现有高熵合金相比,通过高熵低焓新理念设计了一种新的耐辐照和抗冲击高熵合金,使合金在超过50dpa辐照下成分均匀且无沉淀相析出,在1200s‑1高应变率下无绝热剪切带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合金的发展经验认为,合金元素多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恶化合金性能。2004 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叶均蔚教授提出高熵合金的概念,将5种或5种以上金属元素按等摩尔比或近等摩尔比混合,可获得单相固溶体结构,而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同时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和耐辐照等性能。
传统核结构材料辐照后结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明显下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高熵合金(HEAs)与传统核结构材料相比也显示出更为优越的机械、化学和磁性能,包括高屈服强度、高断裂韧性、高耐磨性、强耐腐蚀性和优异的高温性能。高熵合金同时具有热力学上的高熵效应,动力学上的缓慢扩散效应,结构上的晶格畸变效应,和性能上的鸡尾酒效应。这些特点使高熵合金具有独特的微观组织结构(如迷宫式结构)和独特的性能(如高强度、高的相稳定性、高的扩散阻挡性能等),从而使得高熵合金有望替代现有压力容器钢等材料成为新一代核反应堆的潜在应用材料。尽管高熵合金已被广泛的研究,对于其耐辐照性能的研究却很少,目前的理论认为高熵合金多主元原子尺寸差引起了严重的晶格畸变和高的原子级应力,能够有效减少缺陷的形成,在辐照下不会发生晶粒粗化并具有自修复能力,相比于其它合金而言,高熵合金具有杰出的结构稳定性和更低的辐射诱导体积肿胀。本发明在成分设计时采用高熵低焓设计思路,在保证高熵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混合焓提高系统稳定性,以提高耐辐照和抗冲击性能。
专利201910085001.3公开了一种耐辐照TiZrHfVMoTaxNby高熵合金,但其成分与本项目完全不同。专利201711014188.5公开了一种含氮FeCoCrNiMn高熵合金,但热机械处理工艺及掺杂元素和本发明不同;专利201811324014.3同样公开了一种FeCoCrNiMn高熵合金,但其保护成分和本发明存在明显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制备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其成分和摩尔百分比为:Fe5.0-35.0%、Co5.0-35.0%、Ni5.0-35.0%、Cr0-30.0%、Mn0-20.0%。
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照一种一种耐辐照抗冲击FeCoCrNiMn高熵合金的成分及百分含量配置原料,其成分和摩尔百分比为:Fe5.0-35.0%、Co5.0-35.0%、Ni5.0-35.0%、Cr0-30.0%、Mn0-20.0%;
步骤二:将Fe、Co、Cr、Ni、Mn原料置于铜坩埚内,抽真空,抽真空至1×10-2MPa以上充入氩气至0.01-0.1Mpa;
步骤三:引弧电流为50-500A,首次熔料在100-200A电流下熔炼2-20分钟,待合金冷却后将其翻转,从第二次熔炼开始打开磁搅拌,熔炼电流为400-600A,反复熔炼4-10次,最后吸铸、水冷铜坩埚;
步骤四:将获得的铸锭进行均匀化处理,然后冷轧,退火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85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