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6501.6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8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宋子健;刘浪;张英杰;蒋林华;王婉怡;徐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N21/01;C04B28/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翠珍;楼高潮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混凝土 氯离子 浓度 快速 检验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试棒包括棒体和外壳,棒体由硅藻土、生石灰、铬酸银、木质纤维和玻璃纤维构成,包裹在外壳中,外壳一端用于装入棒体,另一端有条状开口。将试棒开口端插入待测混凝土浆液中保持一定的时间,取出后读取试棒变色的长度,并与样本长度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新拌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本发明可以实时检测待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检测快速、经济高效等特点,同时又可适用于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下的待测混凝土氯离子的检测。氯离子检测的应用将有效提高效率,减少损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筋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钢筋锈蚀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不良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高峰期,是世界上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地区,因此解决钢筋锈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程中,氯离子侵蚀是造成钢筋锈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在海洋环境下,氯离子侵蚀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针对硬化混凝土氯离子含量检测的方法是对混凝土进行破碎磨粉取样,再进行电位滴定;而对于新拌混凝土,则采用提取滤液,再用电极法测定滤液中的氯离子含量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的缺点有前期处理较复杂,要进行破型取样,测试结果不精准,实际应用不方便等。可见在新拌混凝土的施工现场采用一种简单方便且可行性高的氯离子测试方法,从而监测混凝土是否有质量问题,避免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带来的钢筋锈蚀等隐患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试棒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检测快速、经济高效等特点,同时又可适用于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下新拌混凝土氯离子的检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包括棒体和外壳,所述棒体被包裹在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的一端用于装入棒体,另一端有条状开口;其中,所述棒体由以下材料按重量份构成:硅藻土6~7份、生石灰2~3份、铬酸银粉末1~2份、0.18~0.3份木质纤维、0.09~0.18份玻璃纤维。
优选地,所述棒体为圆柱体,长度为60mm,直径为10mm。
优选地,所述外壳为空心圆柱体,内径为11mm,外径为13mm,长度为62mm。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的材质为硬质塑料,其外表面设有刻度线。
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重量份称取硅藻土、生石灰、铬酸银粉末、木质纤维和玻璃纤维,先将木质纤维、玻璃纤维与水混合,用搅拌机将其分散,再将分散好的纤维加入到硅藻土、生石灰和铬酸银的混合料中,并加入20~100重量份的水,用搅拌机搅拌15min,得到流动性浆体;
步骤2)将步骤1)制得的浆体注入模具中,进行压强为2.78MPa的压力脱水,持荷1min后拆模制得半成品;
步骤3)将步骤2)制得的半成品在60℃下预养护2h,再移入养护设备养护8h,其中养护温度维持90~100℃,相对湿度>90%;
步骤4)将经步骤3)养护后的半成品置于烘箱中,105℃烘干干燥6h,得到成品,最后将成品装入外壳中,即得。
一种用于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快速检验的试棒在检测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上的应用:将一个以上的所述快速检验试棒分别放入具有浓度梯度的氯离子溶液中,根据不同的浓度下试棒的颜色改变高度来作为样本数据;再将所述快速检验试棒插入待测混凝土中,待试棒作用1~2min后,取出观察试棒上的颜色变化高度,最后将实测数据和样本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待测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6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