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4465.X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0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吴燕;陈锦杨;刘嘉陵;钟春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209/34 | 分类号: | C07D209/3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媛;张先芸 |
地址: | 4081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基 吲哚 酮类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在溶剂中以2‑吲哚酮类化合物和硝酸铜为原料,然后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至原料反应完全,再过滤除去固体残余物旋干直接得到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本发明以硝酸铜作为硝化试剂,硝化反应过程中无亚硝基自由基产生,不仅减少了副反应,还提高了反应选择性,大幅度提高了硝化反应收率,且缩短了反应时间,反应完成后,无需柱层析过柱,过滤除去固体残余物旋干直接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高效稳定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也为自由基硝化反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硝酸铜参与的2-吲哚酮类化合物在温和条件下简洁高效的硝化反应制备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及药效活性的化合物。故而,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制备一直受到有机化学家的高度重视。
早在1982年,Takeshi Ohnuma等人(“THE OXIDATION REACTION OF INDOLES WITHTHALLIUM(II1)TRINITRATE”,《HETEROCYCLES》第17卷,第377-380页)以3-甲基吲哚为原料,在硝酸铊的参与下,以27%的收率得到3-甲基-3-硝基-2-吲哚酮化合物,但是该方法在得到3-甲基-3-硝基-2-吲哚酮化合物的同时还会有3-甲基-3-氧硝基-2-吲哚酮生成,其产率低,选择性差,并不具有产业上可行的利用价值,而且硝酸铊属于剧毒的管制物品;2017年,Wei等人(“Metal-Free Nitration of the C(sp3)-H Bonds of 2-Oxindoles throughRadical Coupling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Adv.Synth.Catal.》第359卷,第3551-3554页)报道了一种无金属催化体系中室温下2-吲哚酮衍生物通过与亚硝酸叔丁酯的硝化反应制备3-硝基-2-吲哚酮衍生物的方法。同时Wei等人的中国发明专利(ZL2017105897515)也公开了以2-吲哚酮衍生物为原料、1,4-二氧六环为反应溶剂,与亚硝酸叔丁酯在室温及空气条件下反应以高收率获得3-硝基-2-吲哚酮衍生物。但是,该方法使用不稳定的亚硝酸叔丁酯作为硝化试剂,反应中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且反应过程会产生亚硝基自由基,不仅降低了硝化试剂的利用效率,而且极易发生副反应。此外,反应完成后必须经柱层析方法提纯分离目标产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带来大量有机洗脱机的消耗及目标产物的损失,不利于进一步工业化生产利用。因此,急需发展出更简洁、更高效、更绿色的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制备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解决现有硝化反应存在硝化试剂不稳定、反应选择性低、反应体系不可控、反应效率低、反应时间长及反应后处理复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溶剂中以2-吲哚酮类化合物和硝酸铜为原料,然后在氧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至原料反应完全,再经后处理得到所述3-硝基-2-吲哚酮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师范学院,未经长江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44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