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豆芽孢杆菌产品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1025.9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9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杨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苗苗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23L11/00;A23L7/10;A23L25/00;A23L7/104;A23L33/135;A23L5/00;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陈月婷 |
地址: | 4753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豆芽 杆菌 产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纳豆芽孢杆菌产品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一种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包括特制的菌种种子培养基和菌种发酵培养基;一种包含上述纳豆芽孢杆菌的纳豆复合谷物粉的制备,包括S1纳豆的制备:将所选黄豆进行清水浸泡、灭菌、粉碎,发酵处理,取收集的菌泥与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再与碎黄豆混合均匀,进行发酵培养;S2.谷物粉的制备,取多种谷物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终得到混合谷物粉;S3.纳豆与谷物粉的复合三个步骤;一种上述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的复合谷物粉的制备方法及一种上述纳豆芽孢杆菌冻干粉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最终制得的纳豆复合谷物粉、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的复合谷物粉、及冻干粉均没有新鲜纳豆气味和滋味,易于接受,并且有益健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食品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纳豆芽孢杆菌产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豆由黄豆通过纳豆菌(枯草杆菌)发酵制成豆制品,具有黏性,气味较臭,味道微甜,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现有的纳豆产品,大多没有很好的口感,不能直接食用,需要进一步的加工才能遮盖纳豆原有的气味,食用非常不方便。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营养价值高、食用方便的纳豆产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现有问题,本发明提供纳豆芽孢杆菌产品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纳豆芽孢杆菌的培养方法,包括菌种的活化、种子培养和菌种的发酵培养以及菌种收集:所述菌种活化中采用的种子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氯化钠5g/L,蔗糖10g/L,大豆蛋白胨10g/L,使用250mL三角瓶,每瓶分装25mL,115℃高压蒸汽灭菌20min;所述菌种的发酵培养所采用的发酵培养基制备方法为:黄豆粉30g/L,蔗糖25g/L,磷酸氢二钾1g/L,磷酸氢二钾4g/L,硫酸铵0.3g/L,氯化钙0.6g/L,使用250ml 三角瓶,pH7.0-7.2每瓶分装25ml,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
一种包含上述纳豆芽孢杆菌的纳豆复合谷物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S1.纳豆的制备:精选黄豆,将所选黄豆进行清水浸泡、灭菌、粉碎,发酵处理,取收集的菌泥与无菌生理盐水1:1的比例混合均匀,重悬过后的菌泥与碎黄豆混合均匀,放入39℃培养箱,发酵48h,发酵结束后,放入4℃冰箱进行后熟处理制得活菌数大于1x1011 CFU/g的纳豆;
S2.谷物粉的制备:谷物粉包括薏米、燕麦、糙米,小米、黄豆、红糙米、核桃仁和黑芝麻;其中的薏米、燕麦和小米经粉碎过筛后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备用;黑芝麻、核桃经过炒制、粉碎过筛备用;黄豆、糙米和红糙米进行粉碎过筛处理后炒至断生,备用;
S3.纳豆与谷物粉的复合:将纳豆5-7质量份与炒制的黄豆粉、红糙米粉、黑芝麻粉、核桃粉、糙米粉以质量份为(4-6):(3-5):(5-8):(5-7):(5-8):(2-3)配比混合均匀;再将其中加入步骤S2 处理过的薏米2-4质量份、燕麦5-7质量份和小米3-7质量份,混合均匀即得最终产品。
一种上述纳豆芽孢杆菌发酵的复合谷物粉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S1.谷物粉的制备:筛选多种谷物、粉碎过筛,并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所述多种谷物包括黄豆、薏米、燕麦、糙米、小米和红糙米;
S2.菌液配制:取收集的菌泥与无菌生理盐水1:1的比例混合均匀;
S3.谷物粉发酵:将步骤S2配制的菌液与S1制备的谷物粉混合,放入培养箱发酵、再进行后熟处理;
S4.制取成品:将步骤S3处理的混合物粉碎过筛,得成品,放入冷藏冰箱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苗苗,未经杨苗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10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