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67849.9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51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孙博;杜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郝迎宾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 贴边 计算 模型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属于贴边岔管计算模型领域。本发明技术方案要点为:以主板的一个表面为基准建立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选择壳单元类型,并在单元选项结果存储中设置为所有层及中面结果;选定材料的所述几何模型并设置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分别设置非补强区和补强区的壳单元截面参数;将所述壳单元截面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区域,划分网格,形成网格模型;对网格模型施加荷载、约束条件并计算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分别提取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判断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则表示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否则分别调整主板和补强板的相关设计参数,直至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贴边岔管计算模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
背景技术
贴边岔管是在主、支管相贯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内侧和/或外侧,设置与管壳紧密贴合的补强板加固。贴边岔管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面积补偿法、圆环法和有限元法。前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计算精度不高,主要依靠工程经验进行结构设计,设计方案一般过于保守,难以进行大型贴边岔管的设计。
而有限元法主要采用壳单元计算模型,该模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一般采用SHELL63壳单元建立数值模型,该壳单元计算精度不高。(2)将补强区主、支管主板和补强板视为一体,采用单层壳单元进行模拟,无法按规范要求分别分析主板和补强板结构受力及其安全性评价,进而无法进行主板和补强板的针对性优化设计。(3)由于补强区采用单层壳单元模拟,且采用默认的壳单元中面对齐,导致数值模型与实际设计方案不一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因此,如何提高贴边岔管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以及在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贴边岔管设计方案,是设计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能够更合理地分别进行主板和补强板结构的分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a、以主板的一个表面为基准建立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
b、选择壳单元类型,并在单元选项结果存储中设置为所有层及中面结果;
c、选定材料的所述几何模型并设置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
d、分别设置非补强区和补强区的壳单元截面参数;
e、将所述壳单元截面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区域,划分网格,形成网格模型;
f、对网格模型施加荷载、约束条件并计算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
g、分别提取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
h、判断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则表示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否则分别调整主板和补强板的相关设计参数,重复步骤a~g,直至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
具体的是,步骤a中,所述表面为内表面或中面或外表面。
进一步的是,步骤a中,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
具体的是,所述有限元软件为ANSYS软件或ABAQUS软件或MARC软件。
进一步的是,步骤b中,所述选择的壳单元类型为高阶壳单元。
具体的是,当有限元软件为ANSYS软件时,所述高阶壳单元为SHELL181单元或SHELL281单元。
进一步的是,步骤c中,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为钢材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78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构造应力场的模拟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工业机器人大臂结构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