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66304.6 | 申请日: | 2019-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7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卉;刘洋;刘江权;石军;曹元福;李源浩;胡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G01R31/34 |
| 代理公司: | 37289 青岛仟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纪尚旭 |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电机 控制器 数据采集单元 电加热 水泵 散热器 闭式循环管路 高温试验系统 水泵驱动电机 记录控制器 控制器芯片 测试 电机轴端 高温试验 管路连接 时间确定 输入电流 水泵驱动 温度可控 系统运行 载荷控制 加载 台架 驱动 监控 试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系统,水泵和散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形成闭式循环管路,水泵由驱动电机驱动;驱动电机和控制器分别安装于环境温度可控的电加热箱内;控制及数据采集单元同时连接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控制及数据采集单元监控和记录控制器输入电流和电压、控制器芯片温度、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端温度,通过系统运行时间确定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高温试验测试情况。本发明将待测试的驱动电机和控制器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电加热箱内,直接利用水泵驱动工质进行加载,台架连接简便,载荷控制精确,试验安全性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实际使用中,随路面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车辆的工况是持续变化的,传统的冷却系统水泵由发动机驱动,其转速受发动机运行工况的限制,不能动态响应车辆行驶时的瞬态变化,造成了系统能力的浪费和耗功比增加,不利于发动机的可靠工作。因此,随着电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泵驱动由原先的发动机机械驱动向电驱动方向发展,高集成式电子水泵研究将是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开发高效紧凑、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的电驱动水泵是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给电机加载荷多采用负载电机反拖的形式。如果负载电机与被测电机工作在同一个控制模式,会对电机传动轴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扭矩,反拖冲击可能会引起被测电机、负载电机、扭矩转速传感器的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另外,采用电机反拖模拟负载的形式与实车工况下水泵驱动电机的负载误差较大,试验精度较低。
目前对于驱动电机以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没有及时准确可控的很好的判定方式,本发明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系统,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中水泵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设计研发的需求。
一种水泵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高温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包括驱动电机、控制器、水泵、散热器、第一电加热箱、第二电加热箱和控制及数据采集单元,其中驱动电机和控制器为待测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泵和散热器通过管路连接形成闭式循环管路,水泵由驱动电机驱动,所述水泵和驱动电机设置在第一电加热箱内;所述控制器设置在第二电加热箱内,所述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水泵出水口与散热器之间设置第二管路,第二管路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Ⅰ、电子阀门和流量计,其中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Ⅰ和流量计分别用于检测第二管路上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电子阀门用于控制流量大小;水泵回水口与散热器之间的管路上安装压力传感器;控制及数据采集单元同时连接驱动电机和控制器,控制及数据采集单元监控和记录控制器输入电流和电压、控制器芯片温度、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端温度,通过系统运行时间确定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高温试验测试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电加热箱的壁面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和百叶窗,通过顶部设置的百叶窗调节电加热箱内温度。
进一步地,还包括冷却风扇,所述冷却风扇与散热器集成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和膨胀水箱上分别设置有蒸汽口,用于排走水系循环中产生的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阀门用于调节水泵的进出口流量和压力,通过电子阀门的开度确定驱动电机加载载荷。
进一步地,所述膨胀水箱下部设有补水口,用于给水泵补水。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待测试的驱动电机和控制器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电加热箱内,直接利用水泵驱动工质进行加载,台架连接简便,载荷控制精确,试验安全性较高。
2、本发明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新的电机热平衡判定式,通过热平衡判定公式来判定电机是否符合要求,提高试验的智能化,大大的简化了判定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6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