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6199.6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0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孔德森;赵新媛;侯迪;孙添娇;邓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G09B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护桩 冠梁 土压力盒 压力测试 应变测试 百分表 地基土 应变片 土箱 粘贴 相似模拟实验 基坑 磁性表座 地下空间 既有建筑 实验模型 制作方便 木质板 正方体 打孔 粉土 增层 支架 桩顶 埋设 外围 敞开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属于土工相似模拟实验技术领域,由土箱、地基土、冠梁、既有支护桩、新增支护桩、应变片、土压力盒和百分表组成;所述的土箱为上方敞开的正方体;所述的地基土为粉土;所述的冠梁为预打孔的木质板;所述的既有支护桩为PVC管,桩上布置冠梁;所述的新增支护桩为PVC管,比既有支护桩长,位于既有支护桩外围;所述的应变片等间距粘贴在应变测试桩两侧;所述的土压力盒一部分等间距粘贴在既有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一侧,一部分埋设于新增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远离基坑一侧;所述的百分表通过支架与磁性表座连接,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工相似模拟实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相似模拟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尤其涉及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口膨胀、生存空间拥挤、生态失衡等因素己严重制约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空间在土地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向地下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它有利于节约土体、改善环境、防震减灾、节约能源、满足特殊产业的工艺要求。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进步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既有建筑地下增层模型实验研究,增层技术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设计理论比较滞后,还未得到推广。当前基坑设计规范主要针对于新建基坑,对既有基坑改造的设计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9MEE027)的资助下,开展了大量资料搜索、现场调研和相关实验来进行研究,发明一种既可以真实反映实际工程中增层开挖时既有支护桩和新增支护桩的相互作用特性,而且结构简单、制作简便的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该实验模型制作与实验方法不但可以真实的反映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时既有支护桩和新增支护桩的相互作用特性,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技术经济可行。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模型制作,它由土箱、地基土、冠梁、既有支护桩、新增支护桩、应变片、土压力盒和百分表组成;所述的土箱为上方敞开的正方体;所述的地基土为粉土;所述的冠梁为预打孔的木质板;所述的既有支护桩为PVC管,桩上布置冠梁;所述的新增支护桩为PVC管,比既有支护桩长,位于既有支护桩外围;所述的应变片等间距粘贴在应变测试桩两侧;所述的土压力盒一部分等间距粘贴在既有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一侧,一部分埋设于新增支护桩中土压力测试桩远离基坑一侧;所述的百分表通过支架与磁性表座连接,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
此外,本发明同时提供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向下增层实验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1:在土箱内分层填入地基土,分层夯实,土层填到足够厚度时,在土层表面测量放线确定既有支护桩的位置,将既有支护桩布置在相应位置上,继续填埋地基土直至既有支护桩在地基土表面以上留有一定高度,然后在既有支护桩桩顶安设冠梁;
步骤2:采用从中间开挖,向四周推进的方法挖出原有地下空间;
步骤3:在地基土表面放线确定新增支护桩的位置并用钻孔机预钻孔,然后用压桩设备将新增支护桩压入预钻孔位置处,并在地基土表面以上留有一定高度;
步骤4:在新增支护桩远离基坑侧钻土压力盒埋设孔,桩与钻孔的净距以及孔径和孔深要根据桩径、桩长合理选取,采用挂布法在埋设孔内布置土压力盒;
步骤5:将两个角钢固定于既有支护桩与新增支护桩间的上方,磁性表座固定于角钢上,并用支架连接百分表和磁性表座,使百分表布置于应变测试桩桩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6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