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粗精加工一体设计的可转位车削刀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3621.2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3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周焱强;李树强;袁美和;谭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27/00 | 分类号: | B23B27/00;B23B2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杨千寻;冯振宁 |
地址: | 4125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加工 一体 设计 可转位 车削 刀片 | ||
本发明涉及车削刀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粗精加工一体设计的可转位车削刀片,刀片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多个顶角,顶角处设有圆弧切削刃,圆弧切削刃两端分别连接有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粗切削刃与刀片上表面之间具有粗车容屑槽,精切削刃与刀片上表面之间具有精车容屑槽,粗车容屑槽和精车容屑槽之间设有断屑槽,断屑槽位于圆弧切削刃和上表面之间,相邻顶角之间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共存且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通过一过渡面相接。本申请创造性地将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切削刃集成在一个刀片上,加工零件时采用一把刀即能完成所有车削工序,加工过程中无需换刀,使用便利,可有效提升加工效率,此外无需单独制作粗车刀具和精车刀具,刀具成本显著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削刀具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粗精加工一体设计的可转位车削刀片。
背景技术
车削加工一般分为粗车和精车两道工序,粗车的主要目的是迅速地从毛坯上切除多余的金属,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粗车一般采用较大的切深和进给量进行加工;精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零件所要求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因此,精车一般采用较小的切深与进给量和较高的切削速度进行加工。
目前市场上用于车削的刀片通常都是单一的粗加工刀片或者单一的精加工刀片,但零件一般需要先粗加工再换刀进行精加工才能满足客户的质量需求,因此,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往往需要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加工和换刀操作,加工过程相对比较繁琐,加工工序较多,且生产效率也相对低下。
公告号为CN104043847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金属切削粗精刀片,其同时具有粗加工刀刃和精加工刀刃,精刀刃上有许多小刀槽,这种小刀槽同时具有切削和分屑两种功能,切削时粗刀刃首先切去大量粗加工余量,余下的精加工余量由精刀刃上空间一前一后排列成两排的许多小刀刃依次吃掉,这种刀片虽然可一次性完成粗精加工任务,但其粗加工刀刃和精加工刀刃在不同的棱边上,精加工刀刃数量有限且损耗较大,仍然需要经常更换刀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无需进行换刀操作的粗精加工一体设计的可转位车削刀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粗精加工一体设计的可转位车削刀片,刀片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多个顶角,顶角处设有圆弧切削刃,圆弧切削刃两端分别连接有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粗切削刃与刀片上表面之间具有粗车容屑槽,精切削刃与刀片上表面之间具有精车容屑槽,粗车容屑槽和精车容屑槽之间设有断屑槽,断屑槽位于圆弧切削刃和上表面之间,相邻顶角之间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共存且粗切削刃和精切削刃通过一过渡面相接。
进一步地,粗车容屑槽包括依次相接的粗车第一前刀面、粗车第二前刀面、粗车容屑槽底面和第一连接斜面,粗车第一前刀面与粗切削刃相接,第一连接斜面与刀片上表面相接。
更进一步地,粗车第一前刀面与上表面形成的角度α为3°~15°,粗车第二前刀面与上表面形成的角度β为15°~25°。
还进一步地,粗车第一前刀面刃宽L1为0.2mm~0.6mm。
进一步地,精车容屑槽包括依次相接的精车第一前刀面、精车第二前刀面、精车容屑槽底面和第二连接斜面,精车第一前刀面与精切削刃相接,第二连接斜面与刀片上表面相接。
更进一步地,精车第一前刀面与上表面形成的角度γ为5°~18°,精车第二前刀面与上表面形成的角度θ为10°~30°,且γα,θβ。
还进一步地,精车第一前刀面刃宽L2为0.2mm~0.5mm,且L2L1。
进一步地,断屑槽包括沿顶角角平分线由圆弧切削刃向刀片上表面依次排布的圆弧切削刃第一前刀面、圆弧切削刃第二前刀面、第一弧形凸起部和第三连接斜面。
更进一步地,断屑槽还包括对称设置在顶角角平分线两侧的第二弧形凸起部和第三弧形凸起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36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力传动系统
- 下一篇:液压弯管器的进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