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61300.9 | 申请日: | 2019-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06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安然然;陈宝平;王桐;路晨贺;林杉杉;肖文杰;于慧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蔽 工程 电力 线路 老化 检测 系统 | ||
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涉及一种工程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数据服务端以及用户终端查看程序;系统采用微光红外技术以及电磁感应装置,电磁感应装置置于探测线路的位置,微光红外模块负责探测电力线缆的温度;在扫描建筑物内线路时,通过电磁力传感器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结合,对墙体电缆与墙体内部中的其他热源进行有效区分;如发现数据异常或者问题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问题及异常数据传输至远端服务器;本发明使用微光红外技术以及电磁感应装置以及微光红外模块等设施,对墙体电缆与墙体内部中的其他热源进行有效区分,将问题及异常数据传输至远端服务器,实时分析电缆温度,并提前做好问题预判,保证电缆的老化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观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同时,一些老旧建筑,电气设计指标比较落后,且电力线缆老化较为严重,电力线缆一般埋藏于墙体内部,无法用视觉直接观察到问题。常出现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甚至因为线材绝缘皮老化严重,导致其过热、短路甚至引起火灾。
如使用红外温度检测设备直接检测,对于墙体内部电缆温度检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针对北方使用地暖时,因地暖与电缆会同时发散红外光线,无法正确区分地暖与电缆之间的区别,导致无法对电缆问题进行观测,极大的影响检测效果,影响用户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缆温度检测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本发明使用微光红外技术以及电磁感应装置以及微光红外模块等设施,对墙体电缆与墙体内部中的其他热源进行有效区分,将问题及异常数据传输至远端服务器,实时分析电缆温度,并提前做好问题预判,保证电缆的老化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观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端、数据服务端以及用户终端查看程序;系统采用微光红外技术以及电磁感应装置,电磁感应装置置于探测线路的位置,微光红外模块负责探测电力线缆的温度;在扫描建筑物内线路时,通过电磁力传感器与红外温度传感器的结合,对墙体电缆与墙体内部中的其他热源进行有效区分;如发现数据异常或者问题时,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问题及异常数据传输至远端服务器;当用户生成报告时,服务器将读取异常数据信息,并找出其对应异常部位拍摄图片,并向用户展示这些信息;
其数据采集端,包括红外传感器、电磁力传感器、显示模块、无线传输模块、摄像头模块、报警模块,数据采集端对于温度与电磁场数值大小的采集,并传送至显示模块进行显示,采集的同时通过无线数据传送模块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打包后实时上传至数据服务端;
数据服务端,包括无线接收模块和主控计算机,数据服务端对于红外数据与电磁力数据的接收,并实现数据采集端与数据服务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当数据到达主控计算机之后,主控计算机会对数据进行显示、分析及存储等处理,存储单元实现将一个或多个终端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库或者普通二进制文件进行集中存放;
用户终端查看程序,包括图像显示界面、数据处理程序、数据分析程序,报告生成打印程序,用户自定义报警阈值范围,并对其采集后的数据生成分析报告,图形化显示在终端或纸质打印。
所述的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所述数据采集端包括温度数据采集端,其工作流程为,监测电磁场强度情况,来判断是否处于所测试电缆范围内,并根据设定电磁场强度来进行区分线缆;当所处范围内电磁场强度达到设定阈值时,开始采集温度,并进行打包上传至数据服务端;当采集温度超过设定阈值,从而通过报警模块进行报警,并通过摄像头模块上拍摄异常图片,同时通过G无线传输模块上传异常信息;
所述的一种隐蔽工程电力线路老化检测系统,所述用户终端查看程序可自定义报警的报警模块采用手持终端的声光报警以及服务端的网络数据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13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