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56524.0 | 申请日: | 2019-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8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 发明(设计)人: | 秦延才;张正强;庄栋;田承村;王红;孟勇;赵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 |
| 主分类号: | F24H4/02 | 分类号: | F24H4/02;F25B30/06;F24T10/13 |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周京兰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油田 注水 热能 原油 加热 系统 | ||
1.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本原油外输加热系统中,注入水回收换热橇块(3)设有安装着冷媒盘管(24)的换热装置(15)以及装有冷媒介质压缩机(29)和换热器(26)的加热装置(19),换热装置(15)中的冷媒盘管(24)浸没在换热壳体(22)的导热介质(21)中,冷媒盘管(24)与换热器(26)的冷媒介质管网之间通过载热介质管线(16)和换热介质回流管线(17)形成循环;将换热装置(15)安装在换热撬块箱体(13)内、浸没在油田回注水(14)中;换热器(26)中的换热介质(27)和原油加热器(7)中的热媒介质(30)均通过载热热媒介质管线(6)和热媒介质回流管线(5)形成循环;原油加热器(7)中的外输原油盘管(31)一端与外输原油输入管线(9)连接、另一端与原油外输管线(8)连接;油田回注水(14)通过注入水来水管线与换热撬块箱体(13)的注入水进口管线(1)连接并通过注入水出口管线(2)与注入水回注管线连接后注入地层;二套以上注入水回收换热橇块(3)串联时,前一套注入水回收换热橇块(3)中换热撬块箱体(13)的注入水出口管线(2),与后一套注入水回收换热橇块(3)中换热撬块箱体(13)的注入水进口管线(1)连接,最后一套注入水回收换热橇块(3)中换热撬块箱体(13)的注入水出口管线(2)与注入水回注管线连接后注入地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壳体(22)内、于换热介质回流管线(17)和冷媒盘管(24)的进口之间还装有冷媒气化装置(23),在换热装置(15)外面的载热介质管线(16)和换热介质回流管线(17)中还装有快速接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壳体(22)是筒状体,筒状体外部设有圆环形、由钛合金制做的换热翅片(25)。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撬块箱体(13)内的换热装置(15)至少设置四个,四个换热装置(15)的载热介质管线(16)和换热介质回流管线(17)采用并联方式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26)与原油加热器(7)之间的载热热媒介质管线(6)中还装有热媒介质泵(4)。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撬块箱体(13)的注入水进口管线(1)和注入水出口管线(2)中分别装有注入水入口控制阀(10)和注入水出口控制阀(20),注入水入口控制阀(10)和注入水出口控制阀(20)均为电磁阀、均通过电缆与井场中控室内的电气控制模块连接,自动控制注入水入口控制阀(10)和注入水出口控制阀(20)的阀门开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注入水进口管线(1)上还装有注入水温度变送器(11)和注入水计量流量计(12);换热介质回流管线(17)上还安装有冷媒计量流量计(18);外输原油输入管线(9)中还装有原油计量流量计(32)、原油温度变送器(33)和原油压力变送器(3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油田回注水热能的原油外输加热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媒介质压缩机(29)由变频装置(28)控制运行,变频装置(28)与井场中控室内的电气控制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65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