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5916.5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25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陈祖铭;陈宇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7/04 | 分类号: | E04F17/04;E04F17/02;E04B1/94 |
代理公司: | 44245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宏升;黄磊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排烟 风管 龙骨组件 龙骨 防火板 相邻龙骨 直角形 扁钢 烟气 岩棉 人员疏散通道 火灾 防火装置 间隔设置 快速安全 有效地 排烟 抱箍 法兰 防烟 侵扰 送风 填充 疏散 保证 覆盖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包括两条以上的龙骨组件、岩棉、防火板;其中,两条以上的龙骨组件间隔设置在防排烟风管上做抱箍;每个龙骨组件包括四条龙骨、直角形安装扁钢,四条龙骨分别安装在防排烟风管的四个面上,相邻龙骨之间通过直角形安装扁钢进行固定;所述龙骨的高度不小于防排烟风管的法兰;相邻龙骨组件之间覆盖有防火板,防火板与防排烟风管之间填充有岩棉。本发明保证了防排烟风管的可靠性,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烟气对人员疏散通道的侵扰及尽快排除火灾时产生的烟气,保证了人员的快速安全疏散,满足火灾时相关区域的送风防烟及排烟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防排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防排烟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疏散通道和人员密集的部位设置防烟设施,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二是将火灾现场产生的有毒高温烟气及时排出,确保区域的安全,并消除灭火的障碍。
目前,对烟气控制比较有效并且相对成熟的手段就是设置防排烟系统,防排烟系统主要由送风机、排烟风机、风道、送风口、排烟口、高气密防火阀等组成,防排烟管道(防排烟风管)是保证防排烟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
在实际工程中,常规的消防防排烟风管大多数是镀锌钢板制作,其耐火极限仅0.25小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规定:
1.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a.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独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小时。
b.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小时;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小时。
2.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b.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小时。
c.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小时;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小时。
d.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小时,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小时。
如加压送风管道和排烟管道达不到耐火极限要求,影响排烟不畅顺和机械防烟效果差,造成疏散障碍,影响人员疏散以及救援工作。
在常规的消防防排烟风管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的情况下,如何对现有的消防防排烟风管进行改进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送、排风管道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的安装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防排烟风管的防火装置,包括两条以上的龙骨组件、岩棉、防火板;其中,两条以上的龙骨组件间隔设置在防排烟风管上做抱箍;每个龙骨组件包括四条龙骨、直角形安装扁钢,四条龙骨分别安装在防排烟风管的四个面上,相邻龙骨之间通过直角形安装扁钢进行固定;所述龙骨的高度不小于防排烟风管的法兰;相邻龙骨组件之间覆盖有防火板,防火板与防排烟风管之间填充有岩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59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