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发酵干燥及掺煤焚烧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53955.1 | 申请日: | 2019-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0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勤乐;于江;周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正源电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13;F23G7/00 |
| 代理公司: | 33270 宁波甬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郑哲 |
| 地址: | 3157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 焚烧 好氧微生物 有机物发酵 高温堆肥 高温发酵 含量降低 节能环保 污泥发酵 非露天 混合物 堆高 降解 通气 堆放 锅炉 | ||
本发明的一种污泥发酵干燥及掺煤焚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在非露天空间内将污泥堆高至6~10米;S2:保持空间内通气,使好氧微生物保持活性,并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发酵降解产生高温堆肥现象;S3:污泥高温发酵堆放2~3个月,直到污泥温度升高到60~70℃,污泥中水分含量降低至48~52%;S4:将污泥与煤混掺,其中污泥的含量为8~12%;S5:将污泥和煤的混合物加入到锅炉中焚烧。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污泥掺烧工艺。
背景技术
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必然产物,数量巨大,成分复杂,难以处理,且污泥处置费用也较大。污泥处理的目的是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理方法有填埋、堆肥和焚烧等。
焚烧是使污泥中的可燃成分在高温下充分燃烧,最终成为稳定的灰渣。焚烧法具有减容、减重率高,处理速度快,无害化较彻底,余热可用于发电或供热等优点。焚烧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焚烧废物,使被焚烧的物质无害化和最大限度的减容,并尽量减少新的污染物产生,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近年来,焚烧法采用了合适的预处理工艺和先进的焚烧方法,达到了污泥热能的自足,并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和欧洲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污泥在现有电厂锅炉中混烧是污泥焚烧处置的一种实现方式,电厂锅炉处置废弃物属于混烧范畴,在国外有专门的法律予以管辖,而我国也有相应的法规。我国一些省市的热电厂采用了污泥与煤混烧发电的污泥处置方式,这种处理处置方式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也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申请人所处地区印染厂加多,印染厂产生的废料污水经污水厂用板框压榨后,形成类似碎块饼干的固状污泥,这些污泥细菌和各种污染物聚集,需要经我厂焚烧处理。但是出厂时这些污泥的温度在35℃左右,水分含量在60%左右,直接焚烧存在两个问题:(1)容易造成锅炉输煤系统堵塞,存在安全隐患;(2)污泥中的水分蒸发也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增加焚烧成本。
因此,如何对现有的污泥焚烧工艺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污泥发酵干燥及掺煤焚烧工艺。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污泥发酵干燥及掺煤焚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非露天空间内将污泥堆高至6~10米;
S2:保持空间内通气,使好氧微生物保持活性,并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发酵降解产生高温堆肥现象;
S3:污泥高温发酵堆放2~3个月,直到污泥温度升高到60~70℃,污泥中水分含量降低至48~52%;
S4:将污泥与煤混掺,其中污泥的含量为8~12%;
S5:将污泥和煤的混合物加入到锅炉中焚烧。
具体的,上述S1中污泥堆高至8米。
具体的,上述S3中污泥中水分含量降低至50%。
具体的,上述S4中污泥的含量为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本方案后,就不必使用专门干燥设备的进行干燥,减少设备的添置,减少了二次污染,也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整体成本。
2、本方案利用堆高污泥自然发酵的原理,使污泥升温生产热量,蒸发掉污泥中的部分水分,使污泥可以直接与煤混掺入锅炉焚烧发电。
3、一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干燥过程,因此干燥过程的能源消耗省去了;另一方面,堆高发酵过程中污泥温度升高,能提高污泥和煤混掺时的燃烧效率。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正源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正源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39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