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锂二次电池材料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48863.4 | 申请日: | 2019-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29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饶中浩;杜沛星;霍宇涛;吕培召;梁华根;荆胜羽;贺靖峰;段晨龙;赵跃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1B17/06;C03B19/06;C03C10/00;C05C5/02;H01M4/36;H01M4/485;H01M4/62;H01M10/052;H01M12/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矸石 原料 制备 二次 电池 材料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锂二次电池材料的工艺,属于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具体包括S101煅烧活化炭化、S102碱浸过滤、S103浮选、S104活化、S201结晶、S202烧结和S301酸浸等工序,将煤矸石中的煤炭、氧化铝、二氧化硅和黄铁矿等成分逐步分离出来并制作成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此工艺过程简便,既处理了煤矸石废料,同时又得到锂电池的关键成分等高附加值产品,对大力发展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领域,涉及煤矸石的资源化高效化利用,具体涉及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锂二次电池材料的工艺。
背景技术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约占煤炭产量的10-20%,全国历年累计堆放的煤矸石约45亿吨,其主要成分为SiO2(30-60%)、Al2O3(15-30%)、煤炭(5-35%)以及Mg、S、Fe、Ca、Ti等多种元素,是一种潜在的可利用资源。目前,对煤矸石的处理主要以填埋为主,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环境,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显得至关重要。
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煤矸石中的硅、铝或者碳等其中的一种元素或两种元素,如CN103754907A、CN107902687A等,资源利用不彻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鉴于此,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的硅铝碳并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对煤矸石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其中以锂电池为代表的二次充电电池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市场,针对锂硫、锂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更高容量电池的研究更是前景广阔。锂硫、锂空、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电解质(膜)等主要成分在煤矸石中均可找到,如能大力开发并加以利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环境经济效益并造福社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锂二次电池材料的工艺,对煤矸石进行资源化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以煤矸石为原料制备锂二次电池材料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1煅烧活化炭化:将粉碎后的煤矸石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煅烧处理,使煤矸石中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成分进行活化并将煤炭进行炭化;
S102碱浸过滤:利用氢氧化钾溶液对煅烧后的煤矸石进行热碱浸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液体进行过滤;
S103浮选:采用湿法浮选,利用浮选剂对经过S102碱浸过滤后的滤渣进行浮选分离,分别得到黄铁矿和炭化后的煤料;
S104活化:将浮选后的炭化煤料同氢氧化钾固体混合均匀,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活化处理,冷却后经洗涤、干燥得到导电炭黑,进而制成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
S201结晶:向经过S102碱浸过滤后的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并调节体系的pH至12-12.5,进行过滤分离,得到固体;
S202烧结:采用高温烧结法,将S201工序中得到的固体和碳酸锂以及氧化物MOX进行球磨混匀,然后在1100-1400℃条件下进行烧结处理,得到玻璃-陶瓷电解质;
S301酸浸:利用稀硝酸对浮选后的黄铁矿进行酸浸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液体进行过滤,得到硫磺,进而制成锂硫电池正极材料。
优选的,S101中,所述粉碎后的煤矸石目数为80-300目。
优选的,S101中,所述煅烧温度为600-700℃,煅烧时间为2-3h。
优选的,S102中,所述氢氧化钾溶液的浓度为4-6mol/L,固液比为10-20g/L,浸取温度为90℃,浸取时间为1.5-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88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基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密度碳素生产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