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件马鞍接驳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47324.9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6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邹霞;陈桥锋;张泗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环葆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1/12 | 分类号: | F16L41/12;F16L59/02;F16L9/16;F16L9/21 |
代理公司: | 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槽 筒体 连接部件 管体 接驳 连接环 抵接 内壁 嵌设 马鞍 紧密连接 紧密相连 筒体端部 相背设置 管结构 紧固管 密封性 外侧壁 侧壁 对管 鼓包 种管 密封 环绕 开口 | ||
本发明涉及管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管件马鞍接驳结构,其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接驳孔,筒体端部的外侧壁上环绕地设有连接环,环形的连接部件上设有开口相背设置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接驳孔的边缘嵌设于第一连接槽,接驳孔的边缘抵接于第一连接槽的内壁,连接环嵌设于第二连接槽,连接环抵接于第二连接槽的内壁,使得连接部件能够紧密连接于管体和筒体,连接部件上的连接槽不仅能够对管体和筒体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而且能定位、紧固管体和筒体,使二者紧密相连,且连接部件可避免管体和筒体之间出现鼓包现象,确保管体和筒体的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件马鞍接驳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流体输送管道的支管与主管的连接一般采用马鞍接驳形式进行连接,即主管的侧壁上开设马鞍口,支管插接在马鞍口上,并通过自攻钉将支管和主管锁紧,主管和支管的连接处适应性地注入硅胶以提升连接处的密封性。由于主管上的马鞍口与支管的插接端上的弧形边存在一定的偏差,主管和支管在采用自攻钉锁紧后,会导致部分连接处出现鼓包现象,即主管和支管的部分连接处的缝隙较大,即便采用硅胶填充缝隙也无法保证密封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件马鞍接驳结构,以解决现有的主支管的马鞍接驳形式的连接紧密性低而无法确保密封性的问题。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件马鞍接驳结构,包括管体、马鞍座和呈环形的连接部件,所述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接驳孔,所述马鞍座包括筒体和位于所述筒体的端部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环绕地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侧壁上,所述连接部件上设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开口和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开口相背设置;所述接驳孔的边缘嵌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连接环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槽,所述筒体连通于所述管体。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的横截面呈S形。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首尾相接呈环形的拉绳,所述拉绳套设于所述管体,且所述拉绳抵紧所述连接部件。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搭扣,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搭扣的两端。
作为优选的,所述管体的外壁面上绕其轴线螺旋地设有连接筋,所述管体外套接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内壁面贴合于所述连接筋,所述接驳孔的两端贯通于所述管体和防护层。
作为优选的,所述管材的外壁面绕其轴线螺旋地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筋之间。
本发明的管件马鞍接驳结构,其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接驳孔,筒体端部的外侧壁上环绕地设有连接环,环形的连接部件上设有开口相背设置的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接驳孔的边缘嵌设于第一连接槽,接驳孔的边缘抵接于第一连接槽的内壁,连接环嵌设于第二连接槽,连接环抵接于第二连接槽的内壁,使得连接部件能够紧密连接于管体和筒体,连接部件上的连接槽不仅能够对管体和筒体的连接处进行密封,而且能定位、紧固管体和筒体,使二者紧密相连,且连接部件可避免管体和筒体之间出现鼓包现象,确保管体和筒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管件马鞍接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管件马鞍接驳结构的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管件马鞍接驳结构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体;11、接驳孔;12、连接筋;2、马鞍座;21、筒体;22、连接环;3、连接部件;31、第一连接槽;32、第二连接槽;4、拉绳;41、搭扣;5、防护层;6、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环葆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佛山环葆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7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