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器及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43333.0 | 申请日: | 2019-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47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高怀斌;宗守超;苏航;张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D11/00 | 分类号: | F23D11/00;F23D11/44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郭瑶 |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燃料 多孔 介质 燃烧 使用方法 | ||
一种液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器及使用方法,包括进气导流筒,进气导流筒的后端与二级燃烧室连接;进气导流筒内设置有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内设置有燃油蒸发套管,并且燃油蒸发套管的前端与燃烧室盖相连;一级燃烧室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肋板,进气导流筒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肋板,一级燃烧室后端出口与二级燃烧室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介质;进气导流筒与一级燃烧室之间的空隙形成空气通道,一级燃烧室的侧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排进气孔;燃油蒸发套管侧壁上开设有蒸汽燃油出孔。本发明可以使燃油完全蒸发成燃油蒸汽,使燃油蒸汽与空气充分混合燃烧,不易产生积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燃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燃烧器技术领域,更涉及到一种液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器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燃油加热器作为独立于发动机的加热供暖装置,可为汽车室内供暖,使车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也可以预热发动机,确保发动机易启动、降低汽车的排放水平以及减少摩擦副的磨损,从而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汽车、船舶等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运输工具中。
作为燃烧加热器的核心部件燃烧器,对燃油燃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是提高燃烧加热器效率的重要方法。预蒸发燃烧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可利用的燃烧技术,以此来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
现阶段利用燃油蒸发技术提高了燃烧效率,燃油蒸发后,燃烧室中心区域的燃油蒸汽距燃烧室壁的进气孔比较远,燃烧室中心区域的燃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的不充分,从而使燃油不能充分燃烧;专利201510641333.7提出了一种“野营燃烧取暖炉”,该装置燃烧稳定后,液体燃油吸收热量,发生汽化,设有稳流片提高了燃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程度,当混合气在燃烧过程中空气不足时,无法提供空气,使燃烧不充分,降低燃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器及使用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液体燃料多孔介质燃烧器,包括进气导流筒,进气导流筒的后端与二级燃烧室连接;进气导流筒内设置有一级燃烧室,一级燃烧室前端设置有燃烧室盖,燃烧室盖内壁上设置有油槽,并且一级燃烧室内设置有点火机构,燃烧室盖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吸油多孔介质;一级燃烧室内中心线上设置有燃油蒸发套管,并且燃油蒸发套管的前端与燃烧室盖相连;一级燃烧室(10)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肋板,进气导流筒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肋板,第一肋板与第二肋板之间设置第二多孔介质,一级燃烧室后端出口与二级燃烧室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介质;燃油蒸发套管的后端伸入到第一多孔介质中,并且燃油蒸发套管的后端封闭;进气导流筒与一级燃烧室之间的空隙形成空气通道,一级燃烧室的侧壁上周向开设有若干排进气孔;燃油蒸发套管侧壁上开设有蒸汽燃油出孔。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进气导流筒的前端与一级燃烧室之间设置有进气分流片,进气分流片上均匀设有若干个进风孔。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一级燃烧室的后端设置有第二肋板,进气导流筒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肋板,第一肋板和第二肋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多孔介质;第二多孔介质的孔隙率是0.5-0.8,第一多孔介质的孔隙率是0.8-0.95。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烧室盖上开设有第一供油孔和第二供油孔,燃油蒸发套管内设置有第一油管,第一油管穿过第一供油孔伸出燃烧室盖,第二供油孔与油槽相通。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吸油多孔介质的孔隙率为0.6~0.85,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或多孔纤维毡状的不锈钢,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泡沫状的不锈钢时,平均孔径为0.18~0.42mm,吸油多孔介质为多孔纤维毡状的不锈钢时,平均丝径为25-40μm。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燃油蒸发套管包括外管与内管,内管套装在外管内,外管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蒸汽燃油出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33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