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装置及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3947.0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2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准;赵清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82;G01N33/8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试样 识别 方法 装置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装置及检测系统,其中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包括:对试样的原始信号反应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吸光度变化曲线;根据预设的时间点确定第一曲线段和第二曲线段,其中,第一曲线段对应的数据序列长度与第二曲线段对应的数据序列长度相等;通过第一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和第二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计算能够反映第一曲线段与第二曲线段之间的弯曲程度差异的第一参数值;通过比较第一参数值与判定阈值R,判断试样是否为高浓度试样。此方法可以消除部分波动较大的异常点的影响,使高浓度试样的识别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装置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医学检测领域,对凝血项目中的DD、FDP等项目通常采用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透射比浊法的检测原理为:将待测试样,例如血浆,加入到反应杯中与反应试剂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在反应杯的一端用光源产生的光照射,反应杯的另一端使用接收器接收透射光并将其转化为信号值。在检测过程中,随着血浆中的被检测物质(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接收到的透射光的光强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然后根据透射光强计算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再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待检物质的含量。
大多数化学反应可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然而,试样浓度过高时,易出现抗原过量效应,所述抗原过量效应又称为前带效应。前带效应表现为在恒定剂量的抗体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抗原时,吸光度随试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峰值后,吸光度随试样浓度的增加反而减少,得到类似钟形的曲线,抗原抗体反应这一独特的现象可以用著名的“海德堡曲线”(参见图1)来表示。若试样浓度过高,则会出现前带效应,此效应会对试样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得到的结果会与实际试样量有较大的误差,所以如何有效的检测出试样是否为具有前带效应的高浓度试样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手段通过计算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反应速率的比率值R与预定限值的比较来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抗原过量(试样浓度过高)。然而,这种方法直接利用两点直接求该时间段内的斜率,如果原始曲线滤波效果不佳则极有可能某点上的信号误差较大,会导致产生的反应速率误差也很大,从而偏离实际反应速率。如图2所示,当滤波效果不佳时,仍可能会出现V型波动,如果求斜率的时间点正好落在波动点上时,会导致计算出的反应速率误差极大,根据这两点求得的反应速率值偏离了实际反应速率的真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以便能够准确、有效地检测出试样是否为具有前带效应的高浓度试样,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于公开了一种能够实现上述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的装置。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于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的检测系统。
本发明中第一方面所公开的高浓度试样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试样的原始信号反应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吸光度变化曲线;
根据预设的第一起始时间和第一结束时间截取所述吸光度变化曲线上对应的第一曲线段,根据预设的第二起始时间和第二结束时间截取所述吸光度变化曲线上的第二曲线段,其中,所述第一曲线段对应的数据序列长度与所述第二曲线段对应的数据序列长度相等;
通过所述第一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和第二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计算能够反映所述第一曲线段与所述第二曲线段之间的弯曲程度差异的第一参数值;
通过比较所述第一参数值与判定阈值R,判断所述试样是否为高浓度试样。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参数值为所述第二曲线段对应的数据序与所述第一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之差的方差/标准差。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参数值为所述第二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与所述第一曲线段对应的吸光度数据序列之商的方差/标准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3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