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游植物的全过程治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1231.7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73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列宇;祝秋恒;李伟;李国文;李晓光;李曹乐;黎佳茜;车璐璐;赵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王璐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游植物 全过程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浮游植物的全过程治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先通过过滤装置去除水体中的大体积颗粒物,再通过设有多极永磁式磁铁的水管进行预磁化,然后进入调节池对水体进行均质化和/或絮凝沉淀,分离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之后根据浮游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通过施加不同磁场强度抑制甚至直接杀死浮游植物,实现成本和效果的最优化,最后对磁化后的水体进行曝气充氧,释放到自然水环境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环境治理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浮游植物的全过程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中的溶解氧下降,造成其它水生生物死亡,从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阻碍和破坏。在当浮游植物增殖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产生散发恶臭、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溶解氧降低、有毒物质的释放、人们生活用水短缺、水生生物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等现象,给水资源的利用、给饮用水、工农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损失,严重阻碍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制约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现有的浮游植物治理技术众多,包括物理方法(如机械除藻、投加黏土、水利工程控藻、遮光、超声波等)、化学方法(如投加硫酸铜、络合铜、二氧化氯等化学药剂、絮凝沉淀法、黏土矿物絮凝法)和生物方法(如投加鱼类、引入原生动物、高等植物的引种以及微生物菌剂等)。
然而,上述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使用化学药剂杀藻,藻类虽被杀死沉入水底,但并未从根本上从湖体移出氮磷;底泥疏浚等需消耗大量的工程费用,从根本上也不能减少内源污染物。且在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的特性具有较大变化。在不同时期,浮游植物特性和存在的界面是不同的,因此单一的治理方法治理效果往往较差。
故而,物理和化学方法中大多只能作为应急手段,既不能使得问题得到根除,还会对水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水生态系统的崩溃。生物方法目前主要的是利用生态链的原理进行除藻与治理,但目前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且上述这些方法大多针对的是处于增长期的浮游植物和衰退期的藻类,这些藻类的共同特点是处于上浮水中。然而实际上,大量以孢子等形式休眠在上层底泥中的藻类,是造成浮游植物问题反复出现、难以根除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游植物的全过程治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游植物的全过程治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水泵,使自然环境中的水体经过过滤装置,去除水体中的大体积颗粒物;
(2)将过滤后的水体通过设有多极永磁式磁铁的水管进行预磁化;
(3)将预磁化处理后的水体注入调节池,对水体进行均质化和/或絮凝沉淀,分离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
(4)将步骤(3)处理后的水体通过磁化器进行磁化,并对磁化后的水体进行曝气充氧,使水体的溶解氧浓度维持在15~20mg/L的范围,经布水管释放到自然水环境中。
进一步地,在所述方法实施前,对待治理水体进行现场实勘,通过测定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水温及水质指标(如TN、TP、COD、SS),一方面用来确定水体中富营养化程度和浮游植物数量以确定是否需在步骤(3)中使用絮凝剂及絮凝剂的用量;另一方面用来确定浮游植物的生长阶段以确定步骤(4)中的磁化强度和时间。
具体地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12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