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壁玻璃钢管道及管道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31102.8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1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珠;韩冰;梁鹏;白玮;尹继国;李忠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新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8 | 分类号: | F16L9/18;F16L25/10;F17D5/06;F16L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2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钢管道 排液口 内管 双壁 外管 管道组件 支撑板 探测报警系统 管腔连通 集液装置 介质回收 内管外壁 双壁结构 双壁管 外管壁 探头 防漏 管腔 渗漏 报警 土壤 检测 污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壁玻璃钢管道及管道组件,包括内管、套在内管上的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管腔,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与内管外壁固定连接;该双壁玻璃钢管道组件,包括若干个相互连接的双壁玻璃钢管道,所述管道组件的外管壁上设有若干个排液口,排液口与管腔连通,排液口处设有检测探头。本发明中的双壁管具有双壁结构,可以和集液装置、探测报警系统联合使用,集防漏、报警、定位、收集等多功能于一体,安全可靠,方便渗漏介质回收,可避免对土壤、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及管道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核废料处理废液用的双壁玻璃钢管道及管道组件。
背景技术
在核废料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放射性废液,该废液需要长距离输送至专业的污水处理厂进行特殊处理。目前,传统输送管路为单壁管,管道一旦发生渗漏,会对土壤及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并且当传统的单壁管作为核废料处理废液输送管路,发生渗漏时,不能及时找到渗漏点,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现亟需一种安全可靠的核废料处理废液输送管道,当管道发生渗漏时,能够通过设置的检测探头,快速发现渗漏并报警,与集液装置配合使用,可保证渗漏液体排放到定置的容器内。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双壁玻璃钢管道,具有双壁结构,输送含核辐射的废液时安全可靠,当内管发生渗漏时能够快速检测报警;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双壁玻璃钢管道组件,能够对渗漏的废液介质进行定点收集。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双壁玻璃钢管道,包括内管、套在内管上的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管腔,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与内管外壁固定连接。内管和外管均为玻璃钢材质,通过支撑板将内外管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以有效提高双壁管的耐内压和抗外压能力。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和内管外壁采用手糊连接固定。手糊成型工艺是以加有固化剂的树脂混合液为基体,以玻璃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通过手工涂刷和粘贴玻璃纤维及其织物,使二者粘接在一起,手糊连接高效方便。
优选地,所述外管壁上设有与管腔连通的排液口。排液口用于导出管腔内的渗漏介质,可以与集液装置连接,进而收集渗漏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排液口处设有检测探头。当内管中的输送介质发生渗漏,流至排液口处,检测探头检测到后会发出报警信号,因此可第一时间发现渗漏,并且可以定位发生渗漏的区间,以便于快速反应。当收到检测探头信号后,可以及时停止输送,避免渗漏量扩大。检测探头可以采用光报警、声报警或声光联合报警,也可以与控制系统相连,采用局部断电的方式,停止介质的泵送。可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报警信号传输至中控室的控制系统,以便于远程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渗漏。
优选地,所述排液口位于双壁玻璃钢管道的下部,排液口的方向与管道相垂直。
为了进一步优化管道结构,防止内管、外管间相互转动或窜动,所述外管的端部与内管外壁之间设有止动挡板。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包括环形支撑板或/和纵向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设有用于排出渗漏介质的连通口。环形支撑板和纵向支撑板可以单独作为支撑板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双壁管通过支撑板将内外管连接成一个整体,可以有效提高双壁管的耐内压和抗外压能力。环形支撑板上的连通口的设置,使得渗漏至管腔内的介质能够顺利通过流至排液口。而采用纵向支撑板时,纵向支撑板之间并不连接,会有错位或间隙,渗漏介质可以顺利通过,因此不需要设置连通口。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一端为承口,另一端为插口;外管的两端均为平口。双壁管的内管采用承插胶接的连接方式,外管采用平端手糊对接的连接方式。
优选地,内管的内、外壁以及外管的内壁上设有防腐层。防腐层的设置,可有效提高双壁管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新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新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11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磨型塑料管材
- 下一篇:一种柔性软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