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盘回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7444.2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3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袁伟;李陆;陈楠;顾升高;葛慧;曹伟;辛晓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1B17/04 | 分类号: | G11B17/04;G11B33/02;G06K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任林冲 |
地址: | 1000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盘 回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盘回收系统及方法,包括管理服务器、中控模块、IC卡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显示模块、投盘口和光盘传动识别区;光盘传动识别区包括扫描模块、分盘挡板、传送带、投盘口电磁铁、投盘口挡板、退盘区和分盘电磁铁。本发明采用封闭式结构设计,用户回收时,投盘口为用户与内部结构空间交互的唯一窗口,传送带宽度与投盘口大小相匹配,且投盘口最大只能支持单张120mm直径的光盘进入,整个回收过程全自动完成,没有人为干预,回收的光盘存储在箱体内部的光盘存储区内,取光盘存储区的存储区门有电控锁控制,极大的保证了光盘回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回收系统及方法,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政府部门、军队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涉密单位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业务越来越多,各涉密单位通常采用一次性光盘刻录的方式完成数据交换。按照国家相关保密管理制度要求,涉密介质必须实现闭环安全管理,涉密光盘使用完毕后必须按要求进行回收。
目前各涉密单位一般都设置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光盘刻录及回收工作,光盘刻录完成后对光盘进行密级标识,将光盘接收或刻录人、编号、密级、名称、生成时间和内容描述等详细信息录入管理系统中,并将光盘信息生成二维码打印在光盘盘面上。光盘回收时,回收人员手持扫描枪对光盘表面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识别光盘编号、名称、内容描述等基本信息,完成回收操作。这种光盘回收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光盘回收,随着数据交换业务越来越多,光盘回收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效率低。
现有光盘回收的方法通常采用抓盘头抓取回收光盘,容易脱落,且需要进行光盘内容的目录识别验证,回收过程较慢,回收流程复杂,光盘识别读取效率低,没有结合实际用户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光盘回收系统及方法,整个回收过程全自动完成,简化了光盘回收流程,提高了光盘回收效率和光盘识别率,更符合用户实际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光盘回收系统,包括管理服务器、中控模块、IC卡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显示模块、投盘口和光盘传动识别区;
中控模块自启动时,检测存储存区门是否为锁紧状态,光盘传动识别区是否有光盘存在,光盘存储区是否已满信号;如果正常则中控模块给显示模块发送用户登录指令,显示模块显示用户登录界面;否则,中控模块将错误信号发送给显示模块,在显示模块上显示管理员用户登录界面;
待管理员管理员根据错误信号,锁紧存储存区门或移除光盘或清空光盘存储区后,用户通过IC卡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或直接输入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将登录信息输入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收到信息后发送到管理服务器进行信息比对,比对成功后,
显示模块将开始回收指令信息发送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收到开始回收指令信息后,投盘口打开,用户将待回收光盘放入投盘口中;
光盘进入投盘口后,待回收光盘在光盘传动识别区中运动并对光盘表面的二维码进行扫描,二维码扫描成功后,扫描模块将二维码信息发送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将二维码信息发送至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收到二维码信息,并将该信息与管理服务器中的光盘二维码信息进行比对验证,验证信息包括光盘编号,如果二维码信息通过验证,管理服务器给中控模块发送光盘回收指令,光盘沿着回收通道掉落到存储箱内完成光盘的回收;
如果二维码信息未扫描成功或未通过验证,光盘沿着退盘通道掉落到退盘区。
进一步的,管理员通过IC卡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或直接输入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将登录信息输入给中控模块,中控模块收到信息后发送到管理服务器进行信息比对,管理员根据错误信号,锁紧存储存区门或移除传送带上的光盘或清空光盘存储区,退出后显示模块显示用户登录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74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