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23092.3 | 申请日: | 2019-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26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林;孙治雷;翟滨;王利波;耿威;曹红;张现荣;徐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王丹丹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积物 岩心 事件 沉积 识别 方法 | ||
1.一种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对沉积物岩心进行剖分,并基于X射线对沉积物岩心元素进行扫描,获得沉积物岩心中所含元素的强度数据;
步骤B、基于所获得的元素的强度数据,根据元素在沉积层中的赋存特征确定沉积层的分析指标,所述分析指标包括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
步骤C、基于步骤B所确定的沉积层的分析指标,对其元素的强度数据进行分析,以实现对事件沉积层的识别,包括:
(C1)确定分析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δ;
(C2)基于分析指标归一化后的归一化标准偏差SD确定识别事件沉积层的阈值,所述归一化后的标准偏差SD为对分析指标的元素强度数据归一化处理之后获得的,所述阈值是指区分沉积物岩心中正常沉积层和事件沉积层的临界值;
(C3)确定事件沉积层,具体采用以下方式:
1)当SD≥0.1时,针对归一化后的Si/Ti比值和Ca元素强度随深度变化曲线中,以和两个临界值作平行于深度的直线,该直线与曲线相交处的深度层位,位于区间内层位定义为正常沉积层;小于和大于区间内的层位均为事件层,由于小于区间内的层位无法得到合适的沉积学解释,故定义大于区间内的层位为事件沉积层;
2)当SD0.1时,针对归一化后的Si/Ti比值和Ca元素强度随深度变化曲线中,以和两个临界值作平行于深度的垂线,该垂线与曲线相交处的深度层位,位于区间内层位定义为正常沉积层;小于和大于区间内的层位均为事件层,由于小于区间内的层位无法得到合适的沉积学解释,故定义大于区间内的层位为事件沉积层;
3)根据归一化标准偏差SD的值,针对归一化后的Si/Ti比值和Ca元素随深度变化曲线,基于选定的阈值作平行于深度的直线,按照位于归一化后的元素强度变化曲线中数据点的值大于阈值的点的数量大于5个以上的层位为事件层,且以直线与归一化后的Si/Ti比值和Ca元素随深度变化曲线相交处曲线中的第一个点作为事件沉积层的起点,以相交处曲线中的最后一个点为事件沉积层的终点,由此获得岩心中的第一个事件沉积层;在第一个事件沉积层之下,以此类推,识别出岩心中的第n个事件沉积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具体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在实验室内将获取的沉积物岩心沿中轴线进行均分,将其中的一半岩心表面进行平整处理后用X射线岩心元素扫描仪进行扫描分析,以得到沉积物岩心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强度数据,所述常量元素包括硅Si、钙Ca、铝Al,所述微量元素包括锆Zr、铷Rb、锶Sr。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所述的沉积层的分析指标为Zr/Rb比值和Sr的元素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1中,在分别确定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δ时,采用以下方式:
(1)首先将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分别计算归一化后的Si/Ti和Ca元素归一化后的归一化标准偏差SD;
(2)然后基于箱线图和四分位数分析方法分别对所述的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别确定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数据在四分位处的数值;
(3)剔除大于四分位之后的异常值后,分别计算Si/Ti比值和Ca的元素强度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积物岩心中事件沉积层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2中,基于归一化标准偏差SD确定识别岩心沉积层的阈值:
1)当SD≥0.1时,设定值作为阈值;
2)当SD0.1时,设定值作为阈值;
所述阈值是指区分沉积物岩心中正常沉积层和事件沉积层的临界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未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309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损检测装置及无损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镜头X光食品检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