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形缝治理方法及变形缝防水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2656.1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9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罡;李宇杰;李强;陈铁林;安小诗;廖晓东;朱力;孟磊;沈忱;刘珣;许龙阁;王金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11463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孙海杰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形缝 渗水 渗漏 勘测 治理 渗水量 止水带 点数 变形 材料破坏 堵水材料 防水结构 建筑结构 结果确定 情况判断 柔性防水 渗漏水 堵水 施工 申请 制定 缓解 | ||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缝渗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形缝治理方法及变形缝防水结构,方法包括步骤1现场勘测、步骤2根据现场勘测的结果确定变形缝渗漏类型、步骤3根据变形缝渗漏类型制定施工方案。本申请提供的变形缝治理方法,首先进行现场勘测,收集变形缝的信息,获取变形缝的宽度和长度、渗水的位置和原因、渗水点数、渗水量、止水带损坏情况;根据渗水的位置和原因、渗水点数、渗水量及止水带损坏情况判断变形缝渗漏类型;根据确定的变形缝渗漏类型针对性地制定施工方案,以便于更好地治理渗漏。该治理方法形成柔性防水结构,在堵水过程中,堵水材料能够被动适应结构的变形,缓解由于结构的变形而导致材料破坏,继而引发渗漏水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缝渗水治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形缝治理方法及变形缝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缓解由于地震、温度涨缩、地基沉降等因素致使建筑结构损坏的问题,常常会在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设置变形缝,在一些情景下,例如在地下工程的变形缝中,需要在变形缝中设置止水带、嵌缝材料等构造防止渗漏。在使用过程中,防水构造发生损坏难以修补。此外,混凝土结构本身也可能变形出现裂缝导致渗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变形缝治理方法及变形缝防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结构变形缝渗水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形缝治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现场勘测;
步骤2:根据现场勘测的结果,确定变形缝渗漏类型;
步骤3:根据变形缝渗漏类型制定施工方案。
本申请提供的变形缝治理方法,首先进行现场勘测,收集变形缝的信息,获取变形缝的宽度和长度、渗水的位置和原因、渗水点数、渗水量、止水带损坏情况;根据渗水的位置和原因、渗水点数、渗水量及止水带损坏情况判断变形缝渗漏类型;根据确定的变形缝渗漏类型针对性地制定施工方案,以便于更好地治理渗漏。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所述变形缝渗漏的类型包括:
预留缝处的止水带破损导致的点状渗漏;
由于预留缝张开使止水带移位或受拉破坏、止水带安装位置不准确等导致的线状渗漏;
由于混凝土结构变形导致的结构裂缝渗漏。
通过渗水的位置和原因、渗水点数、渗水量及止水带损坏情况,将渗漏类型分为变形缝处点状渗漏、线状渗漏和混凝土结构裂缝渗漏三种类型,分别对三种情况采取针对性地有效治理。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所述变形缝渗漏类型为所述点状渗漏时,所述施工方案包括:
步骤312:在渗水位置钻取穿过所述止水带的注浆孔,在所述注浆孔中埋设伸入所述止水带内侧的止水针;
步骤313:配制堵漏浆液,通过所述止水针向所述止水带的内侧注满堵漏浆液。
对于点状渗漏的情况,只需修补止水带破损位置,只用将止水带的内侧注满堵漏浆液即可,直接打孔至止水带内侧,止水针通过注浆孔伸入止水带内侧直接注浆,封堵止水带内侧,封堵渗水路径和破损部位。
进一步地,对于线状渗漏的情况,止水带部分已经失效,无法起到防水的作用,但止水带设置在建筑结构内部难以更换,因此采取将止水带内侧、外侧的渗水路径都注浆封堵的方法,使变形缝处的渗水路径全部封堵,故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变形缝为线状渗漏时,所述施工方案包括:
步骤320:根据渗水位置,清理变形缝,将所述变形缝中H深度范围内的嵌缝材料去除,形成嵌缝槽,H≥1.25w+20mm,w为变形缝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26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