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酚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22238.2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8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唐鸿志;刘一帆;柳宁;陶飞;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Q1/689;C12Q1/04;B09C1/10;C02F3/34;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苯酚 降解 菌株 筛选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苯酚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及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所述菌株以苯酚为唯一碳源,为抗辐射不动杆菌APH1(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 APH1),所述菌株保藏于中国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9462,保藏时间为2019年6月18日。本发明提供的菌种对苯酚具有高效的降解率和降解速度,可以实现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并且可以耐受多种抗生素,为实际环境中污染修复提供了支持依据。该菌株在水体和土壤中对苯酚的去除速率极高,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节省能源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苯酚降解菌株的筛选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苯酚,又名石炭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造纸、炼油、染料、纺织、皮革制造、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医药及杀菌剂等方面,是炼油厂、焦化厂、煤气厂、纤维厂等工业排放出来的污水中含量较多的物质。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排放的废水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当这些处理不当的污水渗入土壤,苯酚易被吸附在底泥上,造成其去除难度加大。
我国是生产和使用苯酚的大国,市场对苯酚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我国苯酚消费量由2001年的45万吨上涨至目前的170余万吨。酚醛树脂、水杨酸等是苯酚消耗的主要产品,每年我国用于合成水杨酸的苯酚数量就有十几万吨,且用量在不断增加。国内市场苯酚旺盛的需求拉动了生产,近十多年来,我国苯酚的产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产量由2001年的25万吨上涨到目前的180万吨。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工艺还不能完全去除苯酚,苯酚及其衍生物是焦化废水中含量最高的有机污染物,为总有机物质量分数的60%以上。作为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苯酚属于水中I类污染物。
苯酚可通过吸入、食入及皮肤表面吸收而进入人体,造成皮肤、粘膜腐蚀、溃烂,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酚可继续向深处渗入,使细胞失去活力,引起组织损伤、坏死,长期摄入可引起头痛、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可致皮炎。苯酚对人体中毒量为20-200mg/kg,致死量为0.5-1.0g/kg。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苯酚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我国把苯酚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
目前修复苯酚污染的几种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物理法主要有吸附法,但是吸附法对吸附材料要求较高,带来成本上升的问题,且吸附材料的再生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法主要有氧化法,但是此法能量消耗大,适用范围窄,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通过常规物理和化学方法从污染环境中去除苯酚是昂贵且不环保的过程。而微生物降解苯酚成本低,效率高,危害性小,是对污染的土壤和水进行生物修复是去除这些化合物的有效选择,微生物代谢苯酚可以将这些有毒物质有效降解成无害的中间体和终产物,可进一步用于有效生物修复被各种酚类化合物污染的环境。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苯酚降解菌株及其筛选方法,使得能够通过简便高效的方法得到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对于土壤或水体中的苯酚污染均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和浓度耐受限度,且对于存在抗生素污染的环境仍具有有益的降解优势。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苯酚降解菌株及其筛选方法,使得能够通过简便高效的方法得到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对于土壤或水体中的苯酚污染均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和浓度耐受限度,且对于存在抗生素污染的环境仍具有有益的降解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酚降解菌株,所述菌株以苯酚为唯一碳源,为抗辐射不动杆菌APH1(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 APH1),所述菌株保藏于中国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9462,保藏时间为2019年6月18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22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