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和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20296.1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5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于玲;李强;张有超;戴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3/00 | 分类号: | B21B43/00;B21B15/00;B21B3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金卫文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床 下料精整 工艺 生产线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热轧生产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和其控制方法。该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包括:冷床;与冷床的输出端相连的下料装置,下料装置包括沿其输料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料端;以及与各出料端分别相连的多个精整生产线,精整生产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下料装置的输料方向。其中,下料装置设置成能够通过不同的出料端将轧件交替的输送至对应的精整生产线上。本发明的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能够提高小规格轧件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轧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和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轧件需求量的增高,轧件生产线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经济化发展。例如,棒材生产线的产量规模从最初的年产60万吨发展至100万吨以上,生产线的设备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棒材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现有技术中,随着轧件的轧制完成,需要通过上料装置输送至冷床上进行冷却,然后再依次经过:下料装置、输出辊道、定尺冷剪设备以及收集设备等,最终完成轧件的生产。目前,对于棒材生产线而言,其生产能力提升主要取决于定尺冷剪设备及其后的精整能力。对于大规格棒材的生产线,定尺冷剪设备的剪切能力主要由其剪切力决定,而大规格棒材生产线的剪切设备的剪切力已经从6000kN增加至10000kN~12000kN,以满足其生产需求。而对于小规格棒材的生产线,定尺冷剪设备的剪切能力主要由剪切支数决定,即定尺冷剪设备的剪刃宽度,剪刃宽度过大容易造成小规格棒材的支数过多,从而使得棒材在剪切过程中易发生缠绕问题,进而难以保证剪切的精度要求;而剪刃宽度过小又直接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中,定尺冷剪设备的剪刃宽度和与其前后相对应的下料装置、输出辊道以及收集设备的辊道宽度,限制了小规格轧件的生产率,即成为整条生产线的生产瓶颈。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急需寻求一种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以提高小规格轧件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提高小规格轧件的生产效率,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床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包括:冷床;与冷床的输出端相连的下料装置,下料装置包括沿其输料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出料端;以及与各出料端分别相连的多个精整生产线,精整生产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下料装置的输料方向。其中,下料装置设置成能够通过不同的出料端将轧件交替的输送至对应的精整生产线上。
进一步地,下料装置包括两个出料端,下料精整工艺生产线包括分别与两个出料端相连的两个精整生产线。
进一步地,下料装置包括:设置在固定基础上的用于承载轧件的第一支撑架;和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的用于将轧件推送至相应的出料端的至少一个推料装置,推料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的导向部和设置在导向部上的推料部;以及用于对各推料部提供动力的第一驱动装置。其中,推料部能够在第一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至两个出料端的位置。
进一步地,推料装置包括多个能够在下料装置的进料端和任一出料端之间同步往复运动的推料部。
进一步地,下料装置包括两个推料装置,其中,一个推料装置的推料部能够在下料装置的进料端和一个出料端之间往复运动,另一个推料装置的推料部能够在下料装置的进料端和另一个出料端之间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精整生产线包括:与下料装置的各出料端对应连接的输出辊道;与输出辊道的输出端相连的冷剪设备;以及与冷剪设备的输出端相连的精整设备。
进一步地,输出辊道包括设置在固定基础上的第二支撑架、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的用于运输轧件的多个辊道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的用于单独或成组的驱动各辊道转动的多个第二驱动装置。其中,设置在一个精整生产线中的各第二驱动装置和设置在另一个精整生产线中的各第二驱动装置分别位于两个精整生产线的远离彼此的相对侧。
进一步地,冷剪设备包括用于测量轧件的长度的定尺机和用于剪切轧件的冷剪机或冷锯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02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