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相对润湿性指数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4016.6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7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霍进;宋永;毛新军;支东明;孙中春;贾希玉;王伟;王振林;张妮;牟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32 | 分类号: | G01V3/32;G01V3/38;G01N24/08;G01N25/14;G01N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表征 页岩 油储层 相对 润湿 指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相对润湿性指数的方法,包括:步骤S1,在页岩油甜点段进行钻井密闭取心,获得饱含油且流体状态保存完好的岩心样品;步骤S2,对页岩油甜点段进行核磁共振测井,以得到核磁共振测井波谱;步骤S3,对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量、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测量、蒸馏饱和度测量,根据核磁共振测量、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指数、蒸馏饱和度确定核磁共振波谱,根据核磁共振波谱计算吸附水体积与吸附油体积的界限值T2j1;步骤S4,根据核磁共振波谱计算吸附油体积的上限值T2j2;步骤S5,根据核磁共振测井波谱、界限值T2j1和上限值T2j2连续计算每个深度点的相对润湿性指数。本发明为页岩油储层的润湿性的全剖面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页岩油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相对润湿性指数的方法。
背景技术
北美的页岩油(气)革命,改变了世界油气的供应格局。全球范围内,页岩油(气)资源丰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重大领域。页岩油储层的润湿性对页岩油的流动性影响较大,因而影响页岩油的开采方式。油储层的润湿性指数通常应用取心岩心分析获得,这种方法获得的润湿性数据受钻井取心位置的限制,获得润湿性指数的成本相对较高,分析数据是离散的、且无法代表整个钻井剖面的润湿性特征。测井资料具有连续、分辨率高的特点,应用测井资料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的润湿性,分析全剖面的储层的润湿性,对于页岩油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实验研究发现,与浮力成藏的水湿与常规油层不同,页岩油储层一般为混合润湿或者油湿,表现为含油孔隙亲油,含水孔隙亲水的表面润湿性特征。
实验研究发现,与常规储层不同,页岩油储层无钻井液的侵入,核磁共振的测量范围基本为原状地层。对于页岩油层,核磁共振的响应特征是吸附水的表面弛豫、亲油孔隙吸附油的表面弛豫和游离油的体积弛豫的贡献之和。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存在表征润湿性指数的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相对润湿性指数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表征润湿性指数的成本较高的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续表征页岩油储层相对润湿性指数的方法,包括:步骤S1,在页岩油甜点段进行钻井密闭取心,获得饱含油且流体状态保存完好的岩心样品;步骤S2,对页岩油甜点段进行核磁共振测井,以得到核磁共振测井波谱;步骤S3,对岩心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量、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测量、蒸馏饱和度测量,根据核磁共振测量结果、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指数、蒸馏饱和度确定核磁共振波谱,根据核磁共振波谱计算吸附水体积与吸附油体积的界限值T2j1;步骤S4,根据核磁共振波谱计算吸附油体积的上限值T2j2;步骤S5,根据核磁共振测井波谱、界限值T2j1和上限值T2j2连续计算每个深度点的相对润湿性指数。
进一步地,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1,在岩心样品上水平钻取多个1英寸柱塞样,将每个柱塞样分为两个并行分析样品,一个并行分析样品为实验样品用于核磁共振测量和蒸馏饱和度测量,另一个并行分析样品为对照样品用于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测量;步骤S32,对实验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量,并获得核磁共振T2谱,确定核磁孔隙度。
进一步地,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3,选取实验样品中满足核磁孔隙度大于等于0.08且小于等于0.16,且核磁共振T2谱中有波峰的实验样品作为选定样品,对与该选定样品处于同一个柱塞样中的对照样品进行自吸法相对润湿性测量。
进一步地,步骤S3还包括步骤S34,对不同润湿特性且完成核磁共振测量的实验样品进行蒸馏法饱和度测量,获得岩心样品的含水饱和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40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